第十八章 罗艺兴衰(2)——作死的罗艺
老话说得好,不作死就不会死。纵观中国历史,许多野心勃勃的权臣、奸雄,基本都是自己把自己作死的。可以说,那些叱咤风云的大人物,绝大多数,都是被自己的野心所葬送。
例如,南北朝时期,北魏末年的权臣尔朱荣,在乱世中抓住时机,平定六镇起义、击灭葛荣、打退陈庆之北伐,迅速崛起壮大,权倾朝野,成为了北魏王朝的实际掌控者与最大的一股割据军阀。
客观地讲,尔朱荣的军事能力,可圈可点。但是,他的政治韬略,实在不敢让人恭维。执掌大权后,尔朱荣立刻开启了自己的作死模式。尔朱荣率军入洛后,悍然炮制了“河阴之变”,出动精锐铁骑,大肆屠杀北魏文武百官,自丞相、高阳王元雍以下两千余名朝臣,全部被他杀戮殆尽。后来,尔朱荣更是变本加厉,滋生出更大的野心,企图染指皇权,篡夺北魏江山,自立为帝。最终,尔朱荣的这种作死行为,彻底激怒了北魏孝庄帝元子攸,被元子攸设计杀死,一代枭雄悲情落幕。
与奸雄尔朱荣一样,隋唐时期的边军大将罗艺,也是这样一个故意作死的异类。罗艺最后的人生悲剧,完全是他咎由自取,自己天性作死,直到最后落得个起兵谋逆,身首异处的下场。
面对唐太宗李世民的主动示好,罗艺非但没有一丝庆幸,反而愈发不安起来。在罗艺看来,自己曾经是隐太子李建成的旧部,并得罪过新皇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肯定会杀人立威,拿自己开刀。而且,罗艺的思维异于常人,太宗对他越好,越礼遇有加,他便越觉得李世民没安好心。
首先,便要来看一下,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是如何对待罗艺这个隐太子旧部呢?李世民是否像罗艺想的那样,准备秋后算账,开刀问斩呢?没有,恰恰相反。李世民非但没有秋后算账,反而对罗艺继续委以重任,不计前嫌。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特别想极力笼络罗艺。因此,唐太宗即位一个月后,武德九年(626年)十月,李世民分封开国功臣,总共晋封四十三位建唐功臣。其中,以太上皇李渊在位时的宰相裴寂,排在第一位,罗艺亦在当中。唐太宗拜罗艺为开府仪同三司,食邑一千二百户。这个食邑数量,与平阳昭公主的丈夫驸马柴绍,基本相当。
显然,唐太宗的这种做法,是在向罗艺表示自己的诚意。李世民的言外之意,是在告诉罗艺,虽然你曾经得罪过我,但只要你安分守己,我李世民作为皇帝,可以既往不咎,继续对你委以重任。
试想一下,罗艺曾经得罪过唐太宗,结果,皇帝宽容大度,主动降低姿态,不计前嫌,还对其封官赐邑。如果换成别人,赶紧回家烧高香吧,对唐太宗感恩戴德吧!可是,碰到的是罗艺这个异类。
罗艺是一个有着逆向思维的人,唐太宗对自己越好,他心里越发不安。依照罗艺心胸狭隘的性格,自己得罪过李世民,李世民肯定耿耿于怀,处心积虑地报复,这才是正常的反应。可是,出人意料的是,唐太宗竟然继续对自己委以重任,丝毫不计前嫌。这样一来,罗艺心里犯起了嘀咕,李世民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这种行为有些反常。
思来想去,罗艺得出了一个结论,李世民之所以这样做,一定是别有用心,准备对自己实施捧杀。李世民先是用高官厚禄套住自己,让罗艺暂时放松警惕,然后,趁着罗艺不备,一举将其除掉。正因如此,玄武门之变后,罗艺一直对李世民保持着高度戒备,总是担心李世民会从背后捅刀子。
不得不承认,罗艺的想象力太丰富了,脑容量也太大了。本来,一件特别简单的事情,经过罗艺的大脑,瞬间变得错综复杂起来。罗艺的这些想法,完全都是他一厢情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事实上,历史上的唐太宗李世民,绝不是罗艺想象的那样阴暗下作。如果李世民真是这样一个阴暗之人,就太小看唐太宗了。那么,他也就不会开创出名垂青史的“贞观之治”,也不会成为光耀千秋的一代圣君。相反,唐太宗不仅不是一个目光短浅,睚眦必报之人,相反,这是一个真正具有容人之量的一代王者。
历史事实证明,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非常善于化敌为友,平衡各方矛盾,宽容对待臣下,驾驭群臣的皇帝。这样海纳百川的王者气度,恰恰是唐太宗身上的魅力所在,从而才缔造出了“贞观之治”。从以下的几个事例,便能看出唐太宗的王者魅力。
玄武门之变,身为秦王的李世民,兵行险棋,绝地反击, 成功诛杀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掌控大局。然而,李建成虽死,但太子集团的残余势力,依旧存在,随时可能向李世民反扑。怎样处置这些太子集团的残余势力,成为了摆在李世民执掌大权后的首要任务。从处置隐太子的残余势力,就足以看出李世民的政治智慧。
当时,玄武门之变后,秦王府诸将一致向李世民建议,为了斩草除根,永绝后患,必须要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从前的一百余名亲信,全部诛杀,并将他们的家产,一律没入官府,以便巩固玄武门之变的胜利果实。起初,李世民并没有禁止,而是默许了诸将的想法。一场血腥的大屠杀,眼看就要在所难免。
关键时刻,有人站了出来,阻止了这场即将到来的大屠杀。谁呢?猛将尉迟敬德。自从归顺唐朝以来,尉迟敬德便一直在李世民麾下效力,追随李世民南征北讨,对他忠心耿耿。而且,李世民数度战场遇险,都是尉迟敬德杀入敌阵,救了李世民的性命。所以,李世民十分信任尉迟敬德,将他视为心腹爱将。
如今,诸将一致请求,诛杀太子、齐王余党,尉迟敬德觉得,这样一来,必然会引发骚乱,将秦王陷入不仁不义的境地。所以,无论如何,也要阻止这场杀戮。于是,尉迟敬德便向李世民进言:
罪在二凶,既伏其诛;若及支党,非所以求安也。 (《资治通鉴》)
听了尉迟敬德的建言,李世民顿时恍然大悟。其实,李世民是一个绝顶聪明之人,他非常清楚,玄武门之变后,人心惶惶。所以,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争取人心,稳定政局,不能一味地依靠血腥屠杀来诛除异己。那样,只会激起更大的动荡,还有损自己的形象,得不偿失。
第二天,李世民向父亲唐高祖李渊请旨,大赦天下,事实上,这个时候的李渊,已经完全处于李世民的控制与监视之中,李世民这样做,其实就是通知皇帝老爹一声。反叛的罪名,只追究李建成、李元吉二人,对于其他的太子、齐王党羽,一概既往不咎。这样一来,玄武门之变遗留下来的恐怖阴影,终于渐渐散去:
是日,下诏赦天下。凶逆之罪,止于建成、元吉,自馀党与,一无所问。其僧、尼、道士、女冠并宜仍旧。国家庶事,皆取秦王处分。 (《资治通鉴》)
由此可见,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的头脑,保持着高度的清醒。除了没有大肆株连太子党羽以外,另外,李世民对于自己曾经的政敌,也是表现出令人折服,极具魅力与智慧的一面。
前文说过,李世民非常善于化敌为友,能够让与自己势不两立的敌人,心甘情愿,投到自己麾下效力。关于李世民的化敌为友,史书中,留下了不少令人称赞的故事,像这样的故事,文献中比比皆是。
举一个例子,首先,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所要解决的重中之重,就是如何处理政变后的遗留问题,即征服朝中的对立派。这个主要的对象,就是原来东宫的主要成员,李世民曾经的敌人。对于这些曾经与自己作对的政敌,李世民的处理,总结起来,十六字方针:不计前嫌,既往不咎;宽宏大量,收为己用。
李世民认为,原来太子集团的许多成员,都是大唐建国以来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果能将他们收到自己的旗下,那么,他们将来都会是新朝的股肱之臣。所以,对于原来东宫与齐王府的骨干成员,李世民没有进行血腥的屠杀,没有将他们斩尽杀绝。以两个人为例,就足以证明李世民化敌为友的态度。
第一个化敌为友的对象:魏征。
李世民凭借个人魅力,用自己的宽宏大量,征服朝中对立派的过程中,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魏征。
众所周知,魏征是太子李建成的首席智囊、第一谋士。在李建成、李世民兄弟的储位之争中,魏征与王珪二人,一直是李建成的左膀右臂,多次为李建成贡献奇谋妙计,多次险些将李世民置于绝境。比如,建议李建成挂帅亲征河北,趁机结交山东豪杰,便是出自魏征的手笔。可以说,李世民和李建成有多大的仇,就和魏征有多大的仇。
在李建成、李世民两大集团的明争暗斗中,魏征作为太子集团反秦王的急先锋,经常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可以说,魏征其人,是李世民政治上的劲敌。对于这个天纵奇才的劲敌,按道理讲,李世民在获得最高权力后,应该恨不得将魏征生吞活剥。可是,出人意料的是,对于这个曾经千方百计置自己于死地的政敌,李世民并没有进行报复,而是继续对他委以重任。
不过,李世民对于魏征的宽恕,却有一点特别,恩威并施,胡萝卜加大棒,先压一压魏征的锐气,敲山震虎,再大度地宽容他。李世民之所以这样做,其主要目的,无非是想让魏征从心里对自己产生敬畏。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特意传召魏征。魏征到了之后,李世民脸色铁青,故意质问于他:“汝何为离间我兄弟!”意思是说,你一介外臣,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之情?短短的一句话,尽显威势。
面对李世民隐含杀气的质问,所有人都不由得替魏征捏了一把汗,如果回答得不好,说不定,立刻就会身首异处。没想到,魏征从容不迫,正色答道:“先太子早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如果当初太子李建成能够采纳我的建议,你李世民还会有今天吗?一句话,回答得不卑不亢,正气凛然。
魏征此话一出,把在场的所有人都吓坏了,心都提到嗓子眼了,魏征这家伙不是找死吗!万万没想到,听了魏征的话,李世民好像猛地恍然大悟 ,觉得魏征此人很有个性,立刻改变了态度,不谈这个话题。不仅如此,李世民还对魏征以礼相待,马上给他安排工作,任命其为詹事主簿。
之后,到了唐太宗即位,贞观年间,唐太宗与魏征两个人,更是留下了进谏纳谏,君明臣直的千古佳话,君臣二人,共同缔造了名垂青史的“贞观之治”。与此同时,唐太宗与魏征的君臣佳话,也成为了后世无数君臣为之效仿的典范。
第二个化敌为友的对象:薛万彻。
薛万彻与其兄薛万均,从前都是罗艺的部下,以骁勇善战闻名,是隋末唐初赫赫有名的一员战将。罗艺之所以能够稳坐幽州,在河北夹缝求生,全部仰仗于薛万均、薛万彻兄弟的奋力死战。
后来,罗艺率部归唐,薛氏兄弟自然也跟着他一起降唐。太子李建成深知,薛万彻是一员猛将,便将其招入麾下。不久,李建成又安排薛万彻,在齐王李元吉手下效力,担任齐王府副护军。
由于秦王集团的军事力量,过于强悍,为了和秦王府抗衡,李建成私自在长安及周边地区,招募了两千余名骁勇,充当东宫的警卫部队。这两千余名骁勇,分别屯守左、右长林,号为“长林兵”。这支两千余人的“长林兵”,就是李建成的私人武装,薛万彻便是统率“长林兵”的将领之一。
在玄武门之变中,薛万彻与他的两千长林兵,差一点就让李世民的计划功亏一篑,也险些端了李世民的大本营。所以,论起与唐太宗李世民的私人恩怨,薛万彻一点儿都不比魏征少。
玄武门之变的当天,李建成、李元吉单骑入宫。不料,李世民亲率八百秦王府精锐,提前埋伏于玄武门内,守株待兔。等太子、齐王进入之后,李世民立刻关闭宫门,伏兵四出,以最快的速度,杀死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抢占了政变的主动权。
可是,太子、齐王的武装势力,距离玄武门不远,消息很快便传了出去。当时,驻守东宫的翊卫车骑将军冯立,听闻太子在玄武门丧命,叹息一声道:“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乎!”
于是,冯立与时任齐王府副护军的薛万彻、屈直府左车骑谢叔方,率领东宫、齐王府两千长林兵精锐,直扑玄武门,准备为太子和齐王报仇。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时,仅仅带了八百秦王府精锐,加上玄武门的守军也不够。东宫、齐王府的兵马,足足有两千精兵。所以,李世民一时在玄武门独木难支。
就这样,秦王府的部队,与东宫、齐王府的两千长林兵,在玄武门展开了一场激战。驻守玄武门的人,是李世民麾下大将张公瑾,此人天生神力,臂力过人,独自一人关闭了城门,将冯立、薛万彻等人挡在了玄武门外:
及斩建成、元吉,其党来攻玄武门,兵锋甚盛。公瑾有勇力,独闭门以拒之。 (《旧唐书·张公瑾传》)
冯立一看进不了城门,索性开始强攻玄武门,双方展开大战。因为李世民兵力单薄,对此,李世民的妻舅高士廉,为了支援李世民,急忙释放监狱里的囚徒,给他们分发武器,临时拼凑起了一支队伍,赶至芳林门,与玄武门守军形成夹击之势。
在秦王府部队的顽强抵抗下,东宫、齐王府的兵马,始终无法突破玄武门。为了可以迅速击败东宫、齐王府的兵马,早已经被李世民收买的玄武门守将之一的云麾将军敬君弘,率部挺身出战,他手下亲兵,纷纷劝阻敬君弘:
事未可知,且徐观变,俟兵集,成列而战,未晚也。 (《资治通鉴》)
可是,敬君弘不肯听从部下劝阻,与中郎将吕世衡大声怒吼,向着对方战阵冲杀过去,和东宫、齐王府的部队,展开了短兵肉搏。结果,敬君弘与其部下,寡不敌众,全部战死于玄武门外,壮烈牺牲。东宫、齐王府和秦王府三方的部队,在玄武门互相奋勇厮杀。瞬间,大唐的皇城宫门,顿时变成了血流成河的战场。
由于秦王府部队的英勇抵抗,玄武门久攻不下。就在这时,薛万彻突发奇想,打算调转枪口,准备进攻秦王府,端了李世民的老窝,防止李世民投鼠忌器。因为秦王府的大批兵力和将领,都集中在玄武门,秦王府必然兵力空虚。所以,薛万彻擂鼓呐喊,鼓动东宫、齐王府的将士们,大举进攻兵力薄弱的秦王府。
这一举动,大大出乎李世民的意料。可以说,秦王府兵力空虚,几乎处于不设防的状态。如果秦王府被攻破,那么,留在王府内的李世民家眷,必将会惨遭毒手。关键时刻,李世民一使眼色,站在城头上的尉迟敬德,便拎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对着下面的东宫、齐王府部队,一声大喝。
如此一来,看到太子和齐王的首级,东宫和齐王府的将士,立刻丧失了斗志,纷纷四散溃逃。冯立、薛万彻见状,阻止不了部队的溃败。薛万彻带着数十名骑兵,逃入终南山中。冯立觉得,自己斩杀了敬君弘,已经足以报答太子的恩情了,遂对部下说道:“亦足以少报太子矣!”故而,冯立丢下兵器,落荒而逃。到此为止,玄武门之变,以秦王李世民的最终胜利而告终。
对于这些以前太子、齐王一党的旧部,李世民向来采取宽容、善待的政策。果然,玄武门之变发生的第二天,曾经第一天率军围攻玄武门的东宫旧将冯立、谢叔方,纷纷前来面见李世民,主动向李世民请罪。李世民就坡下驴,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宽恕了冯立、谢叔方二将。
前一天险些带兵攻下秦王府的薛万彻,在兵败玄武门后,带着几十名骑兵,逃入终南山,躲藏了起来。李世民知道,薛万彻是一员很能打仗的猛将,如果能将他收服,将会是如虎添翼。于是,李世民多次派人向薛万彻明示,表示自己既往不咎。因此,薛万彻便也归顺了李世民。冯立、谢叔方、薛万彻三位东宫旧将,先后归顺李世民,李世民非常感慨地说:“此皆忠于所事,义士也。”
在唐太宗贞观年间,薛万彻更是屡立战功,先后参加了平灭突厥、击败吐谷浑、大破薛延陀、东征高句丽等一系列对外战争,因功升任至右武卫大将军,而且还娶了唐太宗的妹妹丹阳公主为妻,拜驸马都尉。唐太宗曾经这样评价薛万彻,将薛万彻与英国公李勣、江夏王李道宗称作“当世三大名将”:
当今名将,唯李勣、道宗、万彻三人而已。李勣、道宗不能大胜,亦不大败;万彻非大胜,即大败。 (《旧唐书·薛万彻传》)
但是,薛万彻后来的人生结局,却是比较悲惨的,虎头蛇尾。唐高宗李治即位后,永徽四年(653年)二月,薛万彻因为参与“房遗爱谋反案”,意图拥立唐太宗之弟荆王李元景为帝,事泄被诛。临刑之时,薛万彻仰天大吼:
薛万彻大健儿,留为国家效死力固好,岂得坐房遗爱杀之乎! (《旧唐书·薛万彻传》)
说罢,薛万彻解开衣领,对监斩官大喊道:“亟斩我!”不过,刽子手看到薛万彻这个样子,难免有些惊悚,第一刀下去,竟然没有砍准。紧接着,薛万彻厉声呵斥:“何不加力!”最后,刽子手连砍三刀,才斩下薛万彻的首级,一代名将就此殒命。当然,这些都是发生在唐高宗在位时的事情了。
不仅是宽恕政敌,化敌为友,李世民的王者魅力,还体现在另外一个方面:赏罚适度。这个赏罚适度,绝不厚此薄彼,不分阵营,不会因为是自己的从龙功臣,便特殊对待;也不会因为是从前的敌对一方,便严厉苛待。有一件故事,便能说明李世民的赏罚适度,不分你我。
唐太宗即位后,开始分封功臣,评定功臣等级。有一次,身为中书令的房玄龄,向太宗反映了一个情况。不少秦王府的潜邸旧臣,对皇帝的分封不满,认为对太子、齐王一党过于优待,反倒对曾经秦王府的生死袍泽,有些不公平了:
秦府旧人未迁官者,皆嗟怨曰:“吾属奉事左右,几何年矣!今除官,返出前宫、齐府人之后。” (《资治通鉴》)
很明显,这些秦王府的藩邸旧臣,是在向唐太宗主动伸手,讨要封赏。只不过,他们不好意思向皇帝说,只好委托房玄龄转达意思。在这件事中,房玄龄只是充当了一个“传话筒”的角色。面对昔日袍泽、旧臣发出了一通牢骚,唐太宗怎么办呢?唐太宗不愧是千古一帝,当众说出了一段振聋发聩的至理名言:
王者至公无私,故能服天下之心。朕与卿辈日所衣食,皆取诸民者也。故设官分职,以为民也,当择贤才而用之,岂以新旧为先后哉!必也新而贤,旧而不肖,安可舍新而取旧乎!今不论其贤不肖而直言嗟怨,岂为政之体乎! (《资治通鉴》)
之所以花费这样长的篇幅,叙述唐太宗的王者气度、人格魅力,无非是要证明一点,唐太宗绝不像罗艺想象的那样阴险歹毒,包藏祸心。罗艺就算以前得罪过李世民,但比起魏征、薛万彻来,他的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根本不值一提。或许,李世民早就忘到九霄云外去了,不会为了这么一点小事耿耿于怀。
仔细想一想,连魏征、薛万彻这样的死敌,唐太宗都能宽恕,还不能宽恕他罗艺吗?问题是,这是正常人的思维,罗艺就不是正常人的思维。罗艺一向心胸狭隘,多疑偏执,他总是认为,唐太宗对自己越好,越觉得李世民不怀好意,准备伺机报复。所以,罗艺终日惶惶不安,活在忧惧之中,总感觉大祸临头。
最终,罗艺认为,摆脱这种忧惧不安的日子,只有一个办法,干脆先下手为强,直接起兵造反算了。其实,罗艺决定起兵谋逆,从头到尾,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闹剧。例如,真正促使罗艺下定决心造反,本身就是一个闹剧。
终日的惶恐忧惧,令罗艺心神不宁,没有办法,罗艺只好求助于神鬼之术。当时,正好曹州有一个妖巫,名叫李五戒,以招摇撞骗谋生。妖巫李五戒,自称通晓鬼神之道,可以治疗各种疾病,不少人对她深信不疑。
有一次,李五戒来到罗艺府上,给罗艺之妻孟氏看相,然后蛊惑她道:“妃骨相贵不可言,必当母仪天下。”没想到,孟氏竟然信以为真,又让她给丈夫罗艺相相面。因此,李五戒继续忽悠孟氏和罗艺,说道:
妃之贵者,由于王;王贵色发矣,十日间当升大位。 (《旧唐书·罗艺传》)
就这样,在江湖骗子的忽悠下,孟氏做起了母仪天下的皇后梦,开始极力劝说丈夫罗艺,起兵造反。本来,罗艺早就心怀异志,加上妻子和妖巫的怂恿。于是,罗艺想都不想,决定起兵谋逆。仅凭自己妻子和江湖术士的三言两语,罗艺便仓促起兵造反。由此可见,此人行事极其草率、任性。
既然决定造反,就必须要有一个周密的计划,做到天衣无缝才行。思来想去,罗艺想到了一个办法:假传圣旨。当时,罗艺麾下的天节军部众,全部集中在泾州。于是,罗艺打算利用天节军起事。
贞观元年(627年)正月,罗艺对外声称,要在泾州举行阅兵,将天节军各部兵马,悉数调至泾州一带。等部队就位之后,罗艺谎称朝中有变,接到密诏,命自己率兵入朝。罗艺统率天节军多年,颇有威望,麾下部众都唯罗艺马首是瞻。见到罗艺矫诏举兵,所部官兵不明真相,皆被蒙在鼓里,竟然糊里糊涂地跟着罗艺出发了。
至此,罗艺假传圣旨,公然举兵造反。在得到部下的拥戴后,罗艺引兵向幽州进军。幽州是罗艺当年的发祥地,且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幽州临近长安,又能直通河西。如果罗艺占据幽州,进可直逼长安,退则能投奔突厥,至少可以和李世民分庭抗礼。所以,罗艺率领部队,从泾州出发后,直扑幽州。
这个时候,驻守幽州的唐朝官员,并不知道罗艺已经举兵谋反,以为罗艺带兵前来,是有军务在身。故而,幽州治中赵慈皓亲自出城,前来迎接罗艺。不曾想到,看到赵慈皓出城,罗艺原形毕露,突然扣押了赵慈皓。随后,罗艺率兵入据幽州。时隔多年,罗艺再次回到了自己曾经的发家之地——幽州。
罗艺占据幽州的消息,一经传出,满朝震惊。这代表着隐太子一党,大有死灰复燃之势,并且,罗艺占据幽州之后,必然会勾结突厥。到时候,趁着罗艺叛乱之机,突厥铁骑必会挥兵南下,后果将不堪设想。
此时,唐王朝刚刚实现全国统一,天下初定,百废待兴,实在经不起太多折腾了。于是,新即位的唐太宗李世民,召集群臣,商议如何应对罗艺谋逆一事。先前,唐太宗多次示好,希望能够安抚罗艺。奈何,罗艺毫不领情,居然起兵作乱。反正,唐太宗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既然罗艺执迷不悟,那就怪不得自己了。
更何况,现如今的唐朝,一统天下,扫平割据。罗艺举兵造反,完全就是不自量力。最终,经过商议,唐太宗雷厉风行,当即拍板决定,绝不姑息,出兵讨伐罗艺。因此,唐太宗派出了两位重量级的人物,领兵出征,他们分别是: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右武候大将军尉迟敬德。
这两位统兵之人,长孙无忌是唐太宗的大舅子,长孙皇后的哥哥。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长孙无忌便是秦王集团的主要成员,为他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尉迟敬德自不必多说,那是唐太宗的心腹爱将,久经沙场,战功无数。因此,唐太宗委派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率军讨伐罗艺,平定叛乱。
不过,事态总是会发生奇迹般的逆转。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率领的唐军主力,还没有抵达幽州,叛军内部却发生了内讧。这个内讧导致的最终结局,罗艺被他的部下联手杀死,这场兵变,兵不血刃地平定了。
原来,自从罗艺举兵以来,他的许多部下,才明白过来,之前说奉诏入朝,都是骗人的,造反才是罗艺的真实目的。说实话,罗艺部下的许多人,是不愿意造反的,一时间,叛军内部人心浮动。而这一切,被一个人看在眼里,那就是被罗艺扣押的幽州治中赵慈皓。赵慈皓认为,这或许是一个机会。
再加上此时,赵慈皓听闻朝廷大军将至,更觉得机不可失。于是,赵慈皓私下与统军杨岌密谋,二人准备杀掉罗艺,响应朝廷军队,配合唐军里应外合,收复幽州。可是,百密一疏,不知为什么,赵慈皓、杨岌的合谋,意外走漏了风声。罗艺大惊,先下手为强,将赵慈皓囚禁了起来。
此时此刻,杨岌率领部队,正驻扎在城外。他发现城中有变,判断可能计划失算了。事到如今,也只有奋力一搏。紧接着,杨岌率领所部兵马,集体倒戈,转兵攻打幽州城。罗艺没有想到杨岌会铤而走险,所以,他根本抵挡不住杨岌的进攻,手下部众四散溃逃。最后,罗艺见幽州实在守不住了,便抛下妻儿,带领数百名骑兵,落荒而逃。
罗艺逃出幽州后,该何去何从呢?最后,罗艺一想,还是像之前的刘武周、宋金刚、刘黑闼那样,远奔突厥。因此,罗艺一行人,一路败逃,行至宁州地界,过了乌氏驿。要说起来,罗艺这一路的逃亡,狼狈到了极点,身边的部众,不断私自逃脱,人是越走越少。到最后,罗艺身边就只剩下了区区数人而已。
直到此时,所有人都明白了,如今的罗艺,就是一个丧家之犬、乱臣贼子,跟着他还能有什么出路?于是,罗艺身边的数名随从,私下一商量,干脆除掉罗艺,向朝廷邀功。最终,罗艺左右亲随,趁其不备,斩杀了罗艺,随后传首长安。罗艺的弟弟罗寿,时任利州都督,受到了罗艺的牵连,亦被连坐诛杀。罗艺被杀后,唐太宗下令,将他的首级悬于闹市,以示惩戒。
截至此时,罗艺的叛乱,终于被彻底平定。这场来自唐朝内部的兵变,以闹剧开场,也以闹剧收场。罗艺,这样一位在隋末唐初叱咤风云,驰骋沙场的枭雄,以一种悲剧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自己把自己作死了。
当然,罗艺叛乱,其本质,就是一场发生在唐朝内部的军事叛乱。这场兵变,就是一个由跳梁小丑主导的荒唐闹剧,根本无法对唐王朝的统治,造成任何实质性的影响。所以,罗艺举兵造反不到一个月,便被迅速平定,灰飞烟灭。
不过,通过平定罗艺叛乱,也能从另一个侧面看出,李唐王朝的统一战争,已经接近胜利,逐渐接近尾声。至武德七年(624年),唐军消灭江淮辅公祏势力,实现南北一统,唐朝基本扫平了除朔方梁师都以外的所有割据势力。
所以,唐朝一统天下的最后一步,便是消灭朔方的梁师都。盘踞在朔方的梁师都,也成为了唐朝一统天下的最后一个敌人。那么,梁师都是何许人也?横扫群雄的李唐王朝,又是如何一鼓作气,啃下建国战争中的最后一块骨头,彻底消灭梁师都势力,完成大唐一统天下的大业?
与此同时,除了扫平中原内地的割据势力,实现全国性的统一之外,初定天下的李唐王朝,还要面对另外一股军事势力,那就是来自草原的突厥汗国。唐朝一统天下之后,不可避免,要与草原霸主突厥发生冲突。双方之间的最终较量,无法回避。唐朝与突厥之间的决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实,自隋末唐初以来,中原内地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都与突厥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不解决突厥这个强敌,唐王朝就不算真正完成统一战争。那么,在攻灭梁师都后,唐王朝又将如何对付强大的草原雄鹰突厥呢?最终,唐军将士又是怎样一举击败突厥,毕其功于一役,将大唐旌旗插到塞北草原之上呢?
(https://www.weishukan.com/kan/115876/50989099.html)
1秒记住唯书阁:www.weishukan.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weishuk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