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书阁 > 孝与不孝生死绕 > 现实与理想之别

现实与理想之别


  公元200年初夏,雄居北方的霸主袁绍,决定出兵讨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大家知道,古时两军交战,首开战端的一方,往往要找个理由,以代表正义。注意,这里说的是"首开战端"。如果开战后再打第二仗、第三仗,甚至是第N仗,那么不仅不用再找理由,而且还可以使用偷袭、奇袭、突袭等手段,"攻其不备"于对方。

                  开战理由既可大,也可小。比如当年曹操攻打徐州,所持理由就是"陶谦部下杀了我的父亲,我得报杀父之仇"。大家听了,觉得有理,就予同情,甚至是支持曹操了。又比如诸葛亮六出祈山,出战的理由是"匤扶汉室",众人一听,就知道另一方定是做了有忤国统的事了。

                  言归正传。话说准备讨伐曹操的袁绍,吩咐秘书陈琳,拟写一篇"讨曹檄文"。这个陈琳,曾为大将军何进的主簿,何进死于宦官之手不久,董卓即虐洛阳。陈琳遂避难至袁绍处。袁绍与陈琳同为何进部下,自然知道陈琳的文才,故而将其纳为秘书。史载,"绍军之文,多出其手。"

                  陈琳写的那篇"讨曹檄文",题目全称是《为袁绍檄豫州文》。因于此文观点鲜明,文句洗练,结构严谨,故而研究三国历史的学者,将其誉为"批骂之精辟,论罪之尽底"的范文。如果读者对这篇"讨曹檄文"有兴趣的话,不妨找本《三国演义》,拜读一下原文。说句实在话,相对于时下多数文痞,习惯以"为了"开头,中间缀满甲乙丙丁、一二三四分段式的灌水文章,陈琳写的那篇《为袁绍檄豫州文》,绝对OK!

                  《为袁绍檄豫州文》一经公布,作者陈琳所得到的名望,远远超过文章本身。那个时候没有广播、电视、手机等载体,信息输送,除了口口相传外,就是通过有限的印刷文本转发。据说正版的《为袁绍檄豫州文》送到许都时,正被头风病弄得苦不堪言的曹操,吩咐手下读给他听,听着听着,曹操毛骨悚然,强忍怒火听完全文后,方才发现自己的头风病,竟然被这篇文章气得不见踪影!

                  官渡之战,最后以曹操完胜袁绍而落下帷幕。袁绍在这一战中,不仅损失了十万精锐部队,更主要的是伤了元气。那些追随袁绍的武将文官,之后死的死,跑的跑,跑不了的,就当了俘虏。这些俘虏中,也有宁死不降的,比如谋士审配、沮授等。俘虏之一陈琳,因于写过那么一篇"讨曹檄文",就被特地押到曹操面前,听凭发落。曹操自然想要戏弄一番陈琳,于是他勒令陈琳,当着自己的面,重读一遍《为袁绍檄豫州文》。这个陈琳,深知自己必死无疑,因此也就无所畏惧,即弃版稿,然后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完完整整地背诵了一遍《为袁绍檄豫州文》。

                  曹操听罢,感到《为袁绍檄豫州文》,不仅没有第一次听时那么"碍耳"了,反而觉得这篇文章,文采实在太过飞扬。于是也就滋了爱才之念,便问陈琳:"你是一个文人,写什么都可以,怎么会写这种诽谤我的文章呢?"陈琳答:"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然后挺胸傲首,等待绞首。但让陈琳感到意外的是,曹操不仅赦免了他,而且还请陈琳到其幕府工作。陈琳也就顺了曹操。公元217年,陈琳因染上瘟疫病逝。

                  说罢陈琳,再说陈宫。首先声明一下,这个陈宫,与陈琳没有血缘关系。之所以要把他与陈琳放在同篇文章中叙述,源因他俩都做过曹操的俘虏。陈宫这人,有恩于曹操。曹操行刺董卓事败,落荒而逃,逃到陈宫地界,被士兵抓住,扭送到县衙。时为县丞的陈宫,非常敬佩曹操的行为,因此放了曹操。不仅如此,陈宫还自卸县丞一职,跟随营操去了。

                  两人一路狂奔,这日遇到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吕伯奢。见是曹操,吕伯奢很是热情,挽留曹操和陈宫"吃顿便饭再走"。其时曹操与陈宫又累又饿,便去吕家。这以后的情节反正大家都己知道,我就不再绕舌。但有一点不得不提:陈宫离开了曹操,离开的原因也是简单,曹操说了一句迄今仍被人们诟病不休的鸟话:"宁教天下人负我,休教我负天下人。"

                  自此之后,陈宫对曹操,一直抱以"你走你的独木桥,我走我的阳关道"的态度。假如曹操后来没有制造那起灭门惨案,也许他俩会一直老死不相往来。但可叹的是,曹操偏偏做了那件蠢事。被曹操灭门的主人,名叫边让。这个边让,是个文人,官至九江太守,任内十分亲民,威望超大。

                  贤士边让一族200余口惨遭曹操屠戮的消息一经传开,天下震怒。作为边让的好友,陈宫自然恨得牙根痒痒。趁着曹操忙于东进徐州,陈宫专程前往曹操的好友张邈处,以曹操是个杀人不问出处的家伙,跟着他决没有好下场的理由,劝导张邈反水。张邈与边让也曾有过交请,听罢陈宫介绍的曹操为人,觉得曹操这厮,确实太过残忍、自私,于是听从陈宫,联合吕布,举起了反叛曹操的大旗。

                  史载,张邈的反叛,不仅造成曹操损失了一大片"革命根据地",而且让曹操尝到了诤友反水的滋味。好在曹操还有类似荀彧等几个死心塌地的追随者,他们以誓死不降的态度,抵御吕布、张邈的数次进攻,从而为曹操保全了三座虽然不大,但足可东山再起的小城。

                  公元198年,陈宫与吕布,同时被曹军俘于下邳。缢死吕布后,念及当年救命之恩的曹操,流泪请求陈宫效力于己,但陈宫决意赴死。无可奈何之下,曹操依了陈宫,给予厚葬后并一直优待陈宫家人。

                  窃从为,陈琳是个现实主义者,陈官是个理想主义者。现实主义者奉行的是随遇而安,理想主义者追求的是宁为玉碎。基于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因此我就不敢在这里,妄议陈琳与陈宫的人品优劣了。


  (https://www.weishukan.com/kan/116416/42623604.html)


1秒记住唯书阁:www.weishukan.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weishuk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