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出宫
推荐阅读:剑气啸天 诡异复苏:开局成为地府大佬 玩个游戏,她们叫我负责? 穿书长公主,又飒又A 我以武器战天下 盲目剑圣,睁眼即无敌 我出生当天,百鬼退避,阴差上门 穿越为神秘猎魔者 隋唐:我握玉而生,成中兴之主 庶女撩人,诱得病娇王爷面红耳赤
永龙七年五月二十三日。乾端宫常杰:陛下,陈太傅求见。
刘翥:请太傅进来。
陈如良:参见陛下。
刘翥:常杰快给太傅上茶,太傅坐。
陈如良:陛下还记得之前提过的木雕印书么?老臣回去后吩咐人去找了,没有找到有木雕印刷的,都是石刻。后找了木工师傅、石刻师傅来询问并让二人做出木雕来印书。第一天开始印书确实不错,比石刻方便,速度也快了许多。但是下午就不行了,木雕在墨汁多次刷过后开始变形。用木雕是没有石刻耐用实用。
刘翥:这是木头不对么?还是怎么的?记忆中的用木雕印贴圈门上的“六畜兴旺”也没有变形的啊。端着瓷盏抿了一口茶水,看着瓷盏出神。随即开口:朕再想想。
待陈如良走后,思索半天就没有下定决心要不要把活字印刷弄出来。常杰进来道:陛下,摄政王传来消息说收养的孩子大的一批已经有八岁了,学了一年的规矩。要不要送几个进来伺候陛下。
刘翥:八岁可以跑跑腿,好好培养以后也能得用。挑上七八个吧。
常杰出去后,刘翥在沉思“这百姓有多少识字的?记得之前听政说,官员是由八卫推荐入京没说具体考核”。得让百姓的孩子都能识字才能改变一些东西。这活字印刷的弄,但是不能由我直接说出来啊,我才八岁不到呢怎么会懂这些。
次日下朝后,陈如良还是继续上课。待讲完一段后刘翥问到:太傅,朕有几个疑问可否请太傅解惑?
陈如良:陛下请问,臣知无不言。
刘翥:现在明清国有多少人口?有多少人识字?
陈如良:据臣所知,全国有一万万余人,能识字者百之一二。军中一百七十万余,识字者百之三四。
刘翥:谢太傅解惑。改天是否可以把你之前安排做事的石刻师傅、木雕师傅带进宫来朕看看他们是如何操作的?
陈如良:陛下有召,莫敢不从。
永龙七年五月二十六。陈如良带着两位年过四十的老师傅进入乾端宫,身后跟着侍卫带着两位师傅的工具。
一行人跪地行礼:参见陛下。两位老师傅的声音颤颤的:草民参见陛下。
刘翥喊:起身吧。不必多礼。有劳二位师傅了。二位师傅这便操作一番,朕看看。
随即侍卫将工具给二人铺开,并站在二人附近。
工匠开始把陈如良提供的纸铺在对应的材质,用糊糊刷一点,刻一点。刘翥开口:太傅,这二位不识字?
陈如良:陛下,好多匠人并不识字,他们拜师后由师傅教怎么刻画,然后有人印书就根据纸张临摹或者拓印。再在石板或者木板进行雕刻。
刘翥若有所思的点头看着木刻师傅问到:能不能把木头或者石头切成小块,雕上字在组合在一起来印书。这样就算刻错一个也不用整个都用不了。
木刻师傅:陛下,这石头分成小块草民不知道行不行,但是木块不行。整块的木刻只是会变形,小块的拼在一起多用几次就会大小不一拼不到一起。
石刻师傅:陛下,草民没试过,不知可不可行。不过这要刻的话就要好几万个,草民师徒三人刻几年都刻不完。且每个石块都还要打磨这也很耗费时间的。
刘翥:太傅,石头的耐用就是费时费力,有没有不用那么费时费力也可以如石头一样耐用呢?说完,举起茶盏抿了抿茶水。
陈如良看着刘翥端着的茶盏道:陛下,可知道茶盏是怎么来的?
刘翥:听说是用特殊的泥土制作后烧制而成的。莫不是那泥土也可以烧成小石块?
陈如良:陛下你把茶盏倒过来看一下。
常杰立马走上前,把茶盏的茶水倒去痰盂,翻过茶盏双手举着送到刘翥跟前。茶盏底部有四个字:永龙年制。
刘翥:这是烧制前就刻上去的字?那是不是可以制作同样大小的模块刻上字再烧制,比石刻方便多了。
陈如良:这需要去实验一番,烧制之后怎么整理顺序、怎么固定,都需要一一试过。
刘翥:那就辛苦太傅了。多关注一下这个事情,以后的书就更加方便了。这是利国大事,成了以后史书说不定都会有太傅的浓墨一笔。
陈如良:遵旨,老臣尽力。然后领着二位雕刻师傅带着皇帝赏赐出宫而去。
永龙七年六月十四。陈如良一脸喜气的到乾端宫外对着常杰到:请常公公帮忙通报一声,老臣求见。
常杰进殿出来道:陈太傅,陛下请您进去。随即引着陈太傅进到殿内。
陈如良:参见陛下,陛下大喜。
刘翥:太傅多礼了。喜从何来?
陈如良:陛下之前说的如烧瓷一般烧制字胚,臣安排人去做了。把三字经做出来的,八百多字,用木框固定印书。效果很好。随即从袖中拿出一本来双手呈上:陛下请观。
刘翥看了一眼常杰,常杰立即取过来呈给刘翥。刘翥翻看后:果然不错,辛苦太傅了。这个功劳不会少了你的。待朕与太皇太后、皇太后商议后再行封赏。
刘翥“常杰,安排人去请皇太后到永寿宫”。随后带着刚到手的三字经往外走。
永寿宫褔熙殿。刘翥向着主座的太皇太后行礼:见过皇祖母,给皇祖母问安。
太皇太后对着刘翥一阵嘘寒问暖,用膳怎么样?精神怎么样?
皇太后杨敏进殿:见过母后,问母后安。
太皇太后挥手:翥儿请过来,应该是有事。我们听翥儿说。
刘翥将手中的三字经交给太皇太后:皇祖母,您看这书。
太皇太后随意翻了翻:嗯,字是规整,不像是手抄的。随手递给皇太后:你看一看吧。
皇太后接过来翻了翻,对光看了看:这像是石刻印出来的。
刘翥:皇祖母,太后。这确实不是手抄的。也不是石刻印出来的。
皇太后:哦,这看不出来。以前本宫见过石刻印出来,没有这清晰。
刘翥:前几天朕不是让太傅带了两个雕刻师傅进宫么。主要是觉得书太少了,抄书费时费力不说,还容易出错。就让太傅和两个师傅想办法改进,后提出像烧瓷盏一样将字刻在泥丕上,再烧出来用木框固定印出来的书。这样只要固定的时候校对好,就减少好多失误,也更方便了。
太皇太后:这确实方便了,书也可以多一些了。皇帝你是不是还有别的想法。
刘翥:只是想识字的人更多,与朝廷有益罢了。前几天和太傅聊天说到全国识字的人才百之一二,太少了一些。而且收养院的孩子可以都读书,就启蒙的学一些,长大了跑腿也好一些,让他们去经商也可以维持收养院的营生。收养院也不知能由这几个一直出钱。过些年收养院的女孩子可以进宫做宫女,不愿进宫的也可以安排就在收养院管理。男孩子可以去经商、跑腿、收集情报。
太皇太后:皇帝是什么时候就想的这么远的?这确实能延续收养院的存在。等本宫走了也还能存活下去。你想就去做吧,这天下都将是你的。
皇太后:皇帝有什么麻烦就和本宫说,本宫尽尽量去解决。
这时候外面慌慌乱乱的声音响起来,思梅的声音响起来:规矩呢?成何体统?有什么事情好好说。
一个小太监上气不接下气的说:水目行宫传来消息,太上皇不好了。乔太皇太后让奴才来通知太皇太后。
听到慌乱的杨敏站进来准备区门口就听到这话,就跌坐在椅子上喃喃道:前天传来的消息都还好好的呢。
太皇太后:思梅,让他去歇一会,喝点水。赏十两银子。转头对着皇太后道:皇太后,你去接了妹妹带着翥儿一起去水目行宫吧,本宫在宫里接应。多带点人手,以策安全。
刘翥:皇祖母,朕就去行宫看看,会及时传消息回来的。
(https://www.weishukan.com/kan/117624/2837578.html)
1秒记住唯书阁:www.weishukan.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weishuk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