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书阁 > 晋末长剑 > 第一百二十九章 共险

第一百二十九章 共险


唐剑部正在等待粮草。

  山路艰难,一万五千步骑人吃马嚼,消耗不是什么小数目,随身携带的粮草撑不了多久。更何况,他们还遵照梁公的命令,散了一部分军粮给驻地附近的胡汉百姓,安抚人心,稳定局势。

  骡子军越过高都北上时,唐剑留少量人马守高都,主力已经向西深入百二十余里,抵达了后世阳城县所在的地方。

  他没有去管刘昭的死活,已经穿越艰险地段,进入到了相对平坦的地区,匈奴人来多少都不是问题,早晚能打回去。

  他调整作战方向的主要原因是得到确切消息,西边有敌人过来了,故先斩后奏,整兵向西,并派出信使,通报军情。

  上党荒芜,很多乡里已经裁撤,此处山间只余大大小小的乌桓、匈奴部落,闻大军前来,有的就地投降——主要是乌桓人——有的则仓皇西走,逃归匈奴。

  不过,严格来说,这里可能已是司州地界,盖因西面不远处就是司州平阳郡之濩(hù)泽县(今阳城县西)。

  沮渠崇率少量轻骑前出,直抵濩泽县城外,遇到了一股敌骑,没有恋战,直接退回。

  退回来后,又派出大量游骑,查探地形,观察敌军屯兵方位、后勤运输线路。

  “北边百里外的山间有端氏县,县西数十里当乌岭尾闾,故置乌岭关。没有听到刘聪来此地的消息,恐有讹误。”

  “应不是讹误。刘聪或许来此巡视过,督促守军修缮城防,随后又走了,去了别处。”

  “濩泽远离上党,可也远离平阳。河东、平阳、西河确实不缺粮,但运至此处,耗费甚大,匈奴并不宽裕,不会在此留驻大军。”

  “我亦是这么想。匈奴主力应在乌岭关。此为三家分晋会盟之所,地势相对平坦,故置关城。匈奴应是想死守乌岭关了,濩泽、端氏能守则守,不能守则弃之,兴许百姓都撤走了,只余空城。”

  “我料刘聪在北边。乌岭有南北二道,南道乌岭关山势艰险,非常难走,不便用兵。北道山势稍缓,虽云大岭,实则是汾、沁间数百里纵贯山脉之山势最低处,大道所取。自汉以来,往来皆走北道,南道行人稀少,年久失修,根本不适宜通过大军。”

  “北道直通伪汉都城,刘聪定在彼处,亲自督战,激励士气。”

  “水路能不能运粮?”

  “而今水浅,怕是不能。当年秦将王龁走南道,也是春夏之交,趁着春汛水深之际,水陆兼运,方才支撑得起。”

  唐剑默默听着幕僚们的议论,微微颔首。

  他们是读书人,从故纸堆里翻出来很多东西,对并州的交通状况相对了解。他派人实地探查后,发现与幕僚们所说有差别,但不算很大,整体还是靠谱的。

  行军打仗,地理真的太重要了。

  他之前一直在河南、河北征战,初入并州之时,简直惊呆了——在平原上生活了半辈子的人,见到如此破碎、艰险的地形,惊讶是正常的,一如他以前去过的弘农。

  从平原作战转入山区作战,以往的思路要变一变了。

  他在尝试着进行改变。

  “在此筑垒留兵,监视濩泽、端氏方向,大军回高都就食。”听完之后,唐剑做出了决定。

  通过乌岭南道西进,风险巨大,补给困难,需要从河南、河北调集二十万以上的壮丁帮着转运粮草,这个决定不是他能做的,只能先回去了。

  说白了,如果决意通过乌岭道西进,那么需要做好万全准备,从规模上来说,要有灭国之战的资粮、人员,否则不行。

  秦赵长平之战,赵国的四十多万大军,其实大部分是后勤保障人员罢了,真正的战兵可能就几万人。

  如果真是四十万作战人员,赵国所有壮丁健妇派过来都保障不了后勤。

  地形、粮草,这两样对战争的限制太大了。

  ******

  还真被唐剑的幕僚们说中了,刘聪此刻在北道。

  更准确地说,在平阳郡襄陵县以东。

  运城盆地不缺粮,但问题是运不到东面去——实际上可以运,但损耗大,看你舍不舍得了。

  这就是地形带来的问题。

  有时候从国家整体来看,粮草丰裕,但具体到某一处,可能粮食匮乏,因为别处的粮食运过来代价太大——即便到了后世,国家依然在各地大修粮库,原因就是调运成本太高。

  刘雅在河内与邵勋激战,平阳朝廷的支持十分有限。

  精锐兵马、粮草器械很难大批量运过去,只能淤积在本地,盖因中间存在着连绵不绝的山脉,要出轵关(太行八陉之一)才能够得着河内,路途损耗较大,成本极高。

  本地兵,用本地资粮,在本地作战,这就是很多时候古代战争的实际情况。

  君主当然知道这样可能导致地方割据,但世间事不外乎成本二字,能怎么办呢?

  河东、平阳、冯翊之富庶,即便与河南相比,都不落下风,但你用不到河内、上党这边,也是白费。

  刘聪不是傻子,他明白这个道理。因此,在花费大代价给晋阳运了二十万斛粮后,便停了下来,开始构筑乌岭防线。

  重点是北道,这是双方争夺的焦点。

  “陛下。”汝阴王刘景见得刘聪车驾,立刻行礼。

  刘聪下了乘舆,面色有些灰败,只问道:“关塞如何?”

  “皆已遣兵屯粮,以待邵贼。”刘景答道。

  刘聪沉默不语,只看着茫茫群山,许久之后,方才说道:“若让邵贼过乌岭,则突入地势平坦之汾水谷地,再难相制。”

  “陛下且放宽心。”刘景说道:“河内、上党残破,邵贼兵粮不济,难越乌岭。”

  这倒是实话。

  在并州这片山区作战,有相对富庶的平阳、河东、冯翊三郡支援,邵勋在粮草方面处于下风,除非他从河南、河北调集几十万人,不计代价转运粮草,但他现在也没这个实力。

  但刘聪还是有些沮丧。

  不知不觉,让人打到家门口了。

  如果说河北的丢失是正常的,鞭长莫及的话,那么河内、上党的丢失就比较致命了,因为这让平阳丢失了外围屏障,轵关、乌岭关、刁黄岭、丹朱岭等地直接暴露在了邵勋的兵锋之下,再无外围缓冲地带了。

  这些险要关塞一破,邵勋便直入平坦的河谷,朝廷再无地利。

  “邵贼亲征,朕焉能不亲征?”刘聪叹道:“让太子不要回来了,继续在长安镇抚。河东、平阳、西河这一片,朕亲自料理。”

  刘景亦看着连绵不绝的山岭。

  其实,邵贼过不来,他们也过不去。

  太行之险,已然是双方共有。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若朝廷出兵攻邵贼,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乌岭、太行之险,非常困难。

  这同时也意味着大汉失去了骚扰邵贼核心腹地的能力。

  从今往后,大汉可能就要变成一个纯粹的关西政权了,以弘农、河东、平阳、西河、晋阳等地为外围屏障,拱卫长安。

  或许这也不错吧。

  这种地形,进攻方消耗极大,防守方消耗较小,正适合迁都后双方的国力变化。

  “追封刘雅为齐王。”刘聪对跟在身后的侍臣们说道:“录其一子至太子身侧听用。”

  ******

  十月十三日,邵勋进抵高都,面对面听取了唐剑的汇报。

  “末将已遣沮渠崇率轻骑北上。”唐剑小心翼翼地说道。

  “无需如此小心。”邵勋温和地说道:“你初入上党,便想着进取,有这份心很不错。乌岭南道,谁都没去过,光看书籍载录做不得数。今既知其险,便算了吧,看看北道能不能走。”

  南道通晋城盆地的高都县,北道通长治盆地的长子县(今长子),前者是小道、险道、年久失修,后者同样是险道,但维护得还不错,毕竟是主干道。

  但走北道有個前提,得先攻占丹朱岭天险,进入长治盆地。

  “既得上党,复望平阳,此非得陇望蜀焉?”邵勋拍了拍唐剑的肩膀,笑道:“我不贪心。此战目标便是与匈奴共太行之险,今已做到,余下的都是赚的。”

  “末将愿提兵北上,攻泫氏、丹朱岭。”唐剑立刻请命。

  邵勋轻轻摇了摇头,道:“我已令金正率部北上。值此之际,正需要他勇猛精进的打法。”

  唐剑躬身应是。

  梁公的意思很明白了,金正打法大开大合,能缩短战斗时间,而今最缺的就是时间。

  河内、上党残破,粮食需要从河南运来,然后通过八十里太行陉抵达高都。

  高都向北,可还有好长一段路呢,这个代价大不大?

  说句难听的,运粮成本比匈奴还高。如今不计代价转运,真就是以国力压人,以本伤人。

  眼下已十月中旬了,看这几年的天气,随时可能降下大雪,届时几乎无法转运粮草,确实没留给你多少时间。

  最理想的情况,其实还是恢复上党本地的农牧业,就地提供粮草,而这又需要展开赈灾,会大量挤占军粮。

  如何抉择,真的挺难的。

  人要吃饭,不是英雄气一发,就什么都可以不管不顾的。

  “过些时日——”邵勋看着唐剑,说道:“国中会有委任令下来,你遥领河内太守,镇高都,替我看着点。”

  “明公要走?”唐剑微微有些惊讶。

  “再看吧。”邵勋笑道:“有便宜就占,没便宜就走。”

  (晚上继续)


  (https://www.weishukan.com/kan/117908/801329514.html)


1秒记住唯书阁:www.weishukan.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weishuk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