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韬三》
萧寒道:
“前夏朝是我大唐诸侯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也是我大唐诸侯国奴隶社会的开端,建立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但到了末期,夏朝的统治已是江河日下,国家日益衰落。到第十七个王夏桀时,社会腐朽,政治黑暗。前朝夏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对奴隶采取极端的压迫和剥削,无限度地使用广大奴隶为自己修建豪华的琼台瑶室,迫使奴隶不分昼夜地为其劳动。为了满足自己的侈淫欲望,动用了大批人力力,造了肉山酒海。夏桀不仅残酷压迫奴隶和人民大众,对手下大臣也是如此。当时有位大臣关龙逢,深感夏朝江山己危机四伏,因此劝告他爱护百姓,节俭用度。夏桀听手极为恼怒,当即将他处死。从此以后,再也没人敢于对他的胡作非为进行劝阻进谏了。由于夏桀的残暴统治,夏朝国内众叛亲离,怨声载道。民众愤怒地诅咒他:“时日易丧,予偕女皆亡。”整个夏朝在桀的统治下,己成为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
在前朝夏朝的统治走向穷途末路的时候,夏朝的附属国商正在迅速发展。当时商的首领成汤,精明强干,抱负远大。他对内任贤选能,以奴隶出身的伊尹和仲成为左右相,辅佐朝政,同时减轻百姓负担,鼓励生产,发展经济,加强国力,积蓄力量,对外逐个剪除夏朝的羽翼,逐步削弱夏朝的力量。在条件完全成熟后,终于发动了消灭夏桀的战争。双方大军在鸣条(今河南省封丘县东)展开了殊死决战。由于夏桀早已众叛亲离,夏军一触即溃,很快被全部歼灭,成汤率领的大军乘胜前进,一举攻占夏朝的都城。在我大唐诸侯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历时四百多年后至此灭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成汤建立的商朝。”
国务第三
所谓国务:”国务,就是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本篇阐明了治国的大政方针就是爱民,具体内容就是“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接着分别论述了利、成、生、与、乐、喜和害、败、杀、夺、苦、怒,最后指出爱民之道应该“有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
文王问太公曰:“愿闻为国之大务,欲使主尊人安,为之奈何?”
太公曰:“爱民而已。”
文王曰:“爱民奈何?”
太公曰:“利而无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
文王曰:“敢请释其故。”
太公曰:“民不失务则利之,农不失时则成之,省刑罚则生之,薄赋敛 则与之,俭宫室台榭则乐之,吏清不苛扰则喜之。民失其务则害之,农失其时则败之,无罪而罚则杀之,重赋敛则夺之,多营宫室台榭以疲民力则苦之,吏浊苛扰则怒之。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已物。此爱民之道也。”
其意思为:文王问太公道:“我想知道治国的根本道理。要使君主受到尊崇,民众得到安宁,应该怎么办呢?”
太公答道:“只要爱民就行了。”
文王问道:“应当怎样爱民呢?”
太公回答说:“要给予民众利益而不损害他们的利益,使民众取得成功而不败坏他们的事情,保护民众生存而不无辜杀害,给予民众实惠而不掠夺侵占,使民众安乐而不要让他们蒙受痛苦,让民众喜悦而不要激起他们愤怒。”
文王说:“请您解释一下其中的道理。”
太公说:“民众不失去职业,就是得到利益;不耽误农时,就是促成了民众的事情;减省刑罚,就是保护了民众生存;少征收赋税,就是给予民众实惠;少修建官室台榭,就是使民众安乐;官吏清廉不苛扰盘剥,就是让民众喜悦。反之,使民众失去职业,就是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耽误农时,就是败坏民众的事情;民众无罪而妄加惩罚,就是杀害他们;横征暴敛,就是对民众的掠夺;大兴土木修建宫室台榭而疲劳民力,就会增加民众的痛苦;官吏贪污苛扰,就会激起民众的愤怒。所以,善于治国的君主,统驭民众像父母爱护子女,兄长爱护弟妹那样,看到他们饥寒就为他们忧虑,看到他们劳苦就为他们悲痛,对他们施行赏罚就象自己身受赏罚,向他们征收赋税如同夺取自己的财物。这些就是爱民的道理。”
大礼第四
所谓大礼: 大礼,是君臣之间的行为准则。本篇首先阐明了君臣之间的行为规范:君主应体察下情,普施恩惠;臣下则应服从命令,安分守职。接着从“主位”、“主听”、“主明”三个方面着重论述了君主应具备的行为规范和品德修养。强调君主应“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
文王问太公曰:“君臣之礼如何?”
太公曰:“为上唯临,为下唯沉。临而无远,沉而无隐。为上唯周,为下唯定。周则天也,定则地也。或天或地,大礼乃成。”
文王曰:“主位如何?”
太公曰:“安徐而静,柔节先定,善与而不争,虚心平志,待物以正。”
文王曰:“主听如何?”
太公曰:“勿妄而许,勿逆而拒。许之则失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止,不可极也;深渊度之,不可测也。神明之德,正静其极。”
文王曰:“主明如何?”
太公曰:“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凑并进,则明不蔽矣。”
其意思为:
文王问太公道:“君主与臣民之间的礼法应该是怎样的?”
太公回答说:“身为君主最重要的是洞察下情,作臣民的最重要的是驯服恭敬。洞察下情在于不疏远臣民,驯服恭敬应该不隐瞒私情。做君主的要遍施恩惠,作臣民的应安守职分。遍施恩惠,要象天空那样覆盖万物;安守职分,要象大地那样稳重厚实。君主效法上天,臣民效法大地,这样君臣之间的礼法就圆满构成。”
文王问道:“身居君主之位,应该怎样做?”
太公答道:“应该安详稳重而沉着清静,柔和有节而胸有成竹,善于施惠而不同民众争利,虚心静气而公道无私,处理事务公平正直。”
文王问:“君主应该如何倾听意见呢?”
太公答道:“不要轻率地接受,也不要粗暴地拒绝。轻率接受就容易丧失主见,粗暴拒绝就会闭塞言路。君主要象高山那样,使人仰慕不已;要象深渊那样,使人莫测其深。神圣英明的君主之德,就是清静公正,达到极点。”
文王问:“君主怎样才能做到洞察一切呢?”
太公答道:“眼睛贵在明察事物,耳朵贵在倾听意见,头脑贵在思虑周详。依靠天下人的眼睛去观察事物,就能无所不见;利用天下人的耳朵去倾听意见,就能无所不闻;凭借天下人的头脑去思考,就能无所不知。四面八方的情况都汇集到君主那里,君主自然就能洞察一切而不受蒙蔽了。”
明传第五
萧寒缓缓口气道:“本篇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延续国祚传之子孙的要道。首先论述了国家衰亡的原因是“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接着论述了其国家兴盛的原因是“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最后指出:“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
文王寝疾,召太公望,太子发在侧。曰:“呜呼!天将弃予,周之社稷将以属汝。今予欲师至道之言,以明传之子孙。”
太公曰:“王何所问?”
文王曰:“先圣之道,其所止,其所起,可得闻乎?”
太公曰:“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此四者道之所起也。故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
其意思为:
文王卧病在床,召见太公,当时太子姬发也在床边。文王说:“唉!上天将要结束我的寿命了,周国的社稷大事就要托付给您了。现在我想听您讲讲至理明言,以便明确地传给子孙后代。”
太公问:“您要知道些什么呢?”
文王说:“古代圣贤的治国之道,应该废弃的是什么,应该推行的又是哪些,您能够把其中的道理讲给我听听吗?”
太公回答道:“见到善事却懈怠不做,时机来临却迟疑不决,知道错误却泰然处之,这三种情况就是先圣治国之道所应废止的,柔和而清静,谦恭而敬谨,强大而自居弱小,隐忍而实刚强,这四种情况是先圣治国之道所应推行的。所以,正义胜过私欲,国家就能昌盛;私欲胜过正义,国家就会衰亡;敬谨胜过懈怠,国家就能吉祥;懈怠胜过敬谨,国家就会灭亡。”
(https://www.weishukan.com/kan/118244/50472751.html)
1秒记住唯书阁:www.weishukan.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weishuk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