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书阁 > 祖龙赤蛇 > 第56章 入贺

第56章 入贺


  次日的工作重点依然是下乡。但蒙武临行前,还是例行公事一般,催促了城主及大户们加快搬迁!他们自然是提出来一大堆困难,请示宽延。蒙武也不逼迫,不置可否地说了声:“务要加急!”那些人一迭声地应承着。

                  这次歇饷时,蒙武有了目标,不像昨天只是巡查。他找到了平阳城一家大户在这里的庄邑。庄邑的土地自然是被开了阡陌,分配给邑里的农人。这些农人以前都是大户家的部族,多数是族人,少数是外来的宾客。这种情况其实是很常见的。在土地大量集中的时代,土地拥有者会把自己的土地分散交给他人打理,而最可能获得这份工作的,自然是他的亲族,其次是投靠他的亲信。这些人对于主家的态度有所区别,总的来说,既有冲突,又相互依赖,感情十分复杂。当然,这些人今天在这里种地,自然与主家的来往不会很多,多数是逢年过节送点礼物一类的交情。

                  蒙武坐在这里,和大家随意谈论着天气,以及农人们以前的经历,特别诱导他们多谈些与以前主家交往的往事,从中判断主家的行为和性格特征;打听他们与主家联系的渠道,以方便加以监视;观察他们对主家的情感,以决定今后如何利用。

                  蒙武以每天两个邑的速度,轮流与各邑的农人交谈,或者亲自下田,向他们讲授秦法种田的规矩:一亩地种什么作物,要撒多少种子,多了少了都不行;撒完种子后,不能不管不顾,应该如何维护、浇水,也都有技巧……弄得那些农人都道:“啬夫其大农乎,所知之多也!”

                  蒙武道:“吾习秦法,故知之也。”

                  那些农人也道:“冬日吾亦习秦法,未如啬夫之详且尽也。”

                  蒙武道:“凡秦法,皆法也,必有其事,乃有其法。非如诗书,诵于庠序之中,形之于口,不得于心!后见其事,吾当另授他法。”众人也都高兴地应承着。

                  经过几天的探访,在与各邑大夫商议后,蒙武他们确定了乡里的捕盗、三老的推荐名单,以及各邑里的里啬夫、巡盗的人选。至于什伍长,则在军事训练时已经由大夫们指定完毕,蒙武只是确认了一下。

                  种子播完了,天气也就开始暖和,蒙武他们准备各自回家,脱下冬装换春装。平阳县传下命令,新的平阳令已经上任,各乡啬夫、捕盗、三老皆到县致贺。平阳县的十个乡加上平阳城的主事官员,各备车马,集体前往平阳县,也就是去年刚刚修好的那座城池。而平阳城更是兴师动众,除了平阳令、尉、丞外,还有平阳君府丞,随行的士卒达五百人!

                  蒙武心中暗惊,平阳县城刚刚建立,那里的城卫只有从平阳选调的五百人。而平阳城带五百人去,兵力与平阳县相等,如果闹点事出来,平阳县如何弹压?那岂不是任由平阳城为所欲为?他立即派了一名大夫急往绛城报信,让河东郡早做准备,最好提前派出一支有力的部队加以支援,不能让平阳城把气势给压下去了。

                  平阳各乡啬夫——有些就是原来的城主改任的——及其官吏的车驾提前到达平阳城。因为是正式的拜谒,必须要走大道,而不能从那水间的小道而行,必须绕行姑射山脚下,所以要先到平阳城聚齐,然后一起出发。蒙武的姑射乡就成了接待各乡啬夫的接待站。蒙武将他们安顿在各邑里,由里啬夫负责接待,自己则一一拜访,安排邑里的警戒。

                  第二天,各乡官吏相聚于平阳城外。平阳城的士卒从城门鱼贯而出,平阳的官员和平阳君府丞最后驱车而出。平阳令见各乡的车驾已经到齐,下令擂鼓,大队出发。三百人执戟在前面开路,平阳城及各乡的车乘在中间,二百戟士在后压阵,从大道先向西转入姑射山,从山脚向南,绕行襄陵,过汾水,就到了平阳县城所在。沿途平阳城戟士的纪律极差,经常偏离大道,践踏道边的田亩。播下的种子刚刚出苗,就遭此大劫。蒙武见了,心痛不已,却也没有办法。

                  来到汾水岸边,岸边已经修起了一座城池,那是新修的襄陵县城。

                  襄陵虽然是一个重要的地方,但韩国并没有单独设县,过去都是由平阳负责管理。不仅襄陵,整个汾上都是平阳管辖的地盘。将汾上分为三县是秦国去年刚刚作出的决定。

                  到了岸边,平阳令就要找船过河。船夫们道:“必得襄陵令,乃敢渡耳!”平阳令于是派一人过河,到对岸的城中,报告襄陵令,襄陵令亲自来到岸边,乘船过河来迎接,并发出节符,让襄陵的船夫将平阳的人渡过河来。

                  襄陵沿岸的船只并不多,大约只有二十来艘,船也不大,能渡车的船只有两艘,其余小船载人不过十人。从平阳城到襄陵岸边大约要走四五十里路,平阳一行食时启程,由于是车乘,行车速度较快,但到汾水岸边时,太阳也已经快要落山了。

                  襄陵令看上去十分年轻,虽身着秦国朝服,但与平阳城官员见礼时,却操着洛阳官音。平阳君府丞十分敏感,急下车问道:“吾观大夫非秦人也,故乡何处?初仕于秦乎?”

                  那名县令道:“臣去疾,本冯氏,魏人也。父亭仕于韩,现为宜阳大夫。臣奉王命,仕于秦,为襄陵县。”

                  平阳君府丞听到冯亭的名字,心中一跳,问道:“尊父敢为昔上党守乎?”

                  冯去疾道:“然也!”

                  平阳君府丞问道:“何故长宜阳?”

                  冯去疾道:“上承王恩,实不称也!”

                  平阳君府丞道:“非也,非也!以上党守长宜阳,大才轻用也!”

                  冯去疾道:“宜阳当秦韩之道,通两国之交好。臣父每思之,常恐负王恩!”

                  平阳君府丞道:“公子长襄陵,必能一展所长,建功立业。他日或出尊父,犹未可知!”

                  冯去疾道:“若能肖之,于愿足矣!君知吾父耶?”

                  平阳君府丞道:“吾昔居郑时,尊父方入韩也。故知之矣!”


  (https://www.weishukan.com/kan/121488/50355256.html)


1秒记住唯书阁:www.weishukan.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weishuk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