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书阁 > 领导社交绝学 > 以迂为直是必要的成事通道

以迂为直是必要的成事通道


  领导者欲成事,要善于寓智于平常之中,把变招掩盖在不变之下,使人察觉不到他的智算。一位古人曾说:“夫欲行一事,辄以他事掩之,不使疑生,不使衅兴。”此即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宋朝时,雄州刺史李允则一直愁眉不展。辽人在城外虎视眈眈,城池又年久失修,特别是原来的瓮城,现在显得十分狭窄。不修,将来一旦有战事发生,后果就不堪设想:修吧,辽人会以为宋军在备战。本来朝廷刚刚与辽人讲和,和平来得不易,辽人会抓住这一点,乘机寻衅闹事,甚至会使战事重开。

他一个人出去散步,边走边想心事。当地百姓都知道刺史大人没有架子,爱在街上和百姓聊聊天,了解一些民情。他问当地人:

“最近日子过得怎么样?”

见刺史大人问,百姓连忙答道:

“还好。现在不打仗了,可以安心做些生计。”

“有什么不顺心的吗?”刺史问。

“没有。就是城北的小偷多些,上次……”

李允则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回到府衙,下令在北城门外的东岳祠造个大大的香炉,还有其他的供器。

造好的那天,李允则又说:

“现在是太平盛世,要弄得热闹些。”

于是,官府雇了一些吹鼓手,在城里大吹大擂,人们都挤在道路两旁看热闹。进香的人也忙着向祠里敬献金银布帛。手下人问刺史:

“大人,人多事杂,是不是要加强一下人手,防备一下盗贼?”

李允则却说:

“不必了,我自有分晓。”

第二天,就有人来报,东岳祠里新造的器物竟然被贼人偷走了。

这还了得!刺史大人下令各处张榜,捉拿盗贼,弄得满城风雨。但不知为什么,刺史这次办事,是雷声大,雨点小。半个月过去了,居然连个盗贼的影子也没有见到。

为什么抓不到贼人呢?刺史有话说,他说贼人是从北面来的,偷了东西,当然跑了。现在最重要的不是抓贼,而是防贼。他下令在城北再修一道城墙,来防备盗贼。

辽人开始见宋人在修建城墙,很慌,仔细打探,原来是防贼的,就感到好笑:

“光靠修墙就能防贼吗?笑话!”

这样,他们就不再在意了。

城墙修好了,城壕也疏浚了,还筑起了月堤。三月三日禊日的那天,李刺史召集大家在界河举行划船比赛,还请北边的辽人来观礼。辽人看得有趣,却不知道李大人是以此来练习水战。州北边原来有很多陷马坑,城下还有哨楼,可以望到十里以外。李允则说:

“辽国和我们已经讲和了,留它何用?”

就叫人把哨楼拆掉,把陷马坑填平,改为军兵的菜园。

他还命人修复水井,开通沟渠,开垦菜地,修筑短墙纵横于其中。还种上荆棘,使这块地方更加难以通行。然后又整治大街小巷,把佛塔迁到北面,州里的百姓早晚登塔,可以望到三十里以外。李允则还下令凡有空地,一律种上榆树。久而久之,榆树长满了塞下。

看着城里城外的榆树,李允则的部下说:

“大人,现在盖起房子,百姓就不用愁木料了。”

李允则笑了笑:

“这样做是使这里适于步战,而不利于骑兵交战,哪里只是为了多些建房子的木材?”李允则每到一地,都兴利除弊,为百姓做了不少的好事。在他去湖南担任潭州知州前,真宗特地召见他说,以前我曾听人说过你的家世,现在就将湖南交给你了。果然,在他卸官离开那里时,百姓向朝廷上书,列举他的事情,乞求朝廷让他留下。

李允则办事不讲排场,常常走出官衙和老百姓聊天,以此掌握民情。到他那里打官司的,他马上就会做出决断。在雄州当刺史时,一次抓住了一个契丹间谍。李允则给他松绑,间谍对他说,是辽国王要他来刺探粮食兵马等情报的,并把刺探得来的数字告诉了他。李允则说,这情报不准。就叫官吏把账本拿出来给间谍看,还赏给间谍很多钱。过了几天,间谍又来了,他不但没有把宋朝的情报交上去,反而带来了契丹的情报。

李允则有远见,他的远见在于他意识到宋国和契丹之间的战争难以避免。宋朝汲取了唐代的教训,不再让藩镇坐大,但却由此削弱了边防的力量。而契丹作为游牧民族,一直对富庶的中原怀有企图。因此加强城池的边御能力是当务之急。只有你的防守能力不断加强,才会消除对方进犯的念头。但李允则同样意识到,在这种情势下,双方都极为敏感,一点稍稍过分的举动就会重新燃起战火,这又适得其反了。

也就是说,既要加强防备,又不能让对方有所怀疑,于是李允则就借防盗、赛船等正当的借口来筑墙、练兵,还以拆了用来眺望的哨楼,平了陷马坑来表示对辽方不加设防,但迁到北边的佛塔看得比眺望的哨楼要远得多。种树之类的事也是为了使骑兵的活动不便:游牧民族都是擅长骑射的。

巧借其他活动而达到军事目的,又小心地维系了双方脆弱的和平,李允则真正是费煞了苦心。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笔直的,精明的人在于看到直中之曲和曲中之直,并不失时机地把握事物迂回发展的规律,通过迂回应变,达到既定的目标。运用以迂为直的策略,十分讲究迂回的手段。特别是在与强劲的对手交锋时,迂回的手段高明、精到与否,往往是能否在较短的时间内由被动转为主动的关键。


  (https://www.weishukan.com/kan/122474/46244507.html)


1秒记住唯书阁:www.weishukan.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weishuk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