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书阁 > 渔家福宝靠赶海发家致富 > 第162章 花车游街,高跷秧歌开道

第162章 花车游街,高跷秧歌开道


李鱼儿也不知道自己该许什么愿望,就随便许了一个:愿李家每一个人往后都能喜乐平安吧。

  放完海灯,他们就赶紧离开了,后边还有很多人等着呢。

  “接下来,咱们干什么去?”李二郎问。

  李梅儿提议,“不如咱们去猜灯谜吧!”

  “你行吗?那都是读书人一较高下的地。”李二郎说。

  李梅儿不服气的说:“咱们去看看也好啊,说不定就能捡漏呢。”

  很多卖灯的小店都有设置灯谜,但最大最热闹最难的要数设在镇中广场高台上的,采用登台挑战方式设立的灯谜大会。

  此时,一个青袍书生正在挑战擂台,他已经连过三关了,下边的观众群情激奋,等着看他继续破解谜题。

  擂台灯谜比较正式,花灯多是镇子上有头有脸的商户提供的,谜语也是商户自己提前命人贴在花灯上的,必须挑战擂台的人现场撕毁密封才能作数。

  一盏轻纱刺绣的美人灯被伙计拎了上来。

  主持人指着这盏灯开始介绍:“这盏灯是柳记布桩柳掌柜提供的,上边的刺绣乃是来自江南的着名绣师所绣,用的针法也是江南独有的针法,在纱布上刺绣本身就是一件难度极高的事情,能绣出如此栩栩如生图案的更是难上加难,可见刺绣师父技艺高超,审美高雅。

  下面有请这位公子亲自揭开灯谜……”

  那青袍公子自信满满的走上前,撕开密封,当众拿出灯谜,交给主持人。

  主持人公布灯谜后,让青年在一炷香的时间内作答。

  这个灯谜似乎很难,直到香燃尽他也没有想出答案,挑战失败,只能拿走之前猜对的灯。

  青年遗憾的转身离去。

  主持人说:“按照灯谜大会的惯例,一炷香的时间内,台下观众可以继续猜灯谜,一炷香后,灯谜失效,此盏灯将被裁定为流竞。”

  这时,一个身穿月白色长衫的男子走上擂台,“这有何难。”

  他轻松的说出了谜底,引得台下一片欢呼,最后那盏美人灯成功被他收入囊中。

  他并不在意的将美人灯交给下人,迎接后续的挑战。

  李梅儿说:“这谜底也太难猜了,不识字根本猜不出来。”

  灯谜有很多种,有大白话描述然后猜物件的,也有字谜,字谜只能是读书人才能猜出来,越靠前的灯做工品质越普通,灯谜也简单。

  所以灯谜大会开始的时候,想碰运气的人越多,报名的人很多,主持人只能随便抽签决定挑战者,等到了后边的挑战,人就越来越少了。

  蔡老太太手里拿着一包桃酥,跟李老汉一边吃一边看热闹,对他们来说,能来看灯会,已经是全了大半辈子的心愿之一,不做他想。

  李鱼儿手里拿着一串糖葫芦,也打算纯看热闹。

  看了一会,他们又被不远处叫卖羊汤的摊子吸引了注意力。

  这个摊子挺大,放了不少桌凳,中间架起一口大锅,里边正咕咚咕咚的煮着羊汤,一旁切菜的案板上还放了一张羊皮和一个羊头,看来是现杀现做的那种。

  这个朝代,牛马是大件,要在官府备案,不能随便杀,随便杀被举报是要蹲大牢的。

  羊倒是没有规定,但杀牲口吃的也少,难得有羊汤喝,李鱼儿当即就拉着李老汉夫妇过去了。

  其他人也跟着坐了进来,“老板,羊汤咋卖?”李老三问。

  “十五文钱一碗,送两个烧饼,加烧饼是一文钱一个。”

  真贵!

  蔡老太太见鱼宝儿想吃,忍痛说:“一人一碗。”

  七个人就是一百零五文,要命!

  蔡老太太从荷包里掏了一角银子,就是一百文,又数了五个铜板,交给老板。

  老板高兴的走了,大客户啊。

  很快,热腾腾的羊汤就端上了桌,贵是贵,但东西还是很实在的,汤熬的奶白奶白的,里边的肉分量也足,烧饼更是又大又厚,一点不作假。

  虽然调味料一般,但鲜羊汤一口下去,热乎乎,鲜溜溜,非常不错。

  “暖和!”李老汉喝了一大口,瞬间感觉身体里的寒气都被驱走了。

  “有点膻,不过还行。”李梅儿第一次喝羊汤,有点不太适应,不过几口下去,她就习惯了,越喝越鲜。

  李老三哥仨则是喝的特别好,一口烧饼一口肉,再一口汤,很快就下去一大半。

  刚喝完羊汤,周围人群就开始躁动起来。

  “快!花车来了!”

  李家人都没见过花车,就问羊汤老板:“花车是啥?”

  老板也没嫌弃几人这个都不知道,耐心解释说:“咱们镇子上的大商户捐钱造的花车,上边有表演的艺人,还有巨大的花灯,从镇子一头绕着镇子游行,可好看了,客人们吃完了可以去凑凑热闹。”

  “谢谢老板了。”

  有这样的好事,他们当然不会错过了,几人也不用问路,直接跟着人群走就成。

  花车游街有衙役和民兵护卫,以防发生民乱,踩踏等事故。

  花车未到,先传来的是奏乐声,喜庆的奏乐瞬间将元宵节的气氛拉到一个顶点。

  传统的唢呐和锣鼓等乐器,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那就是气势和喜庆。

  “来了!来了!”

  人群发出欢呼声,站在后边的人翘首以盼,伸长了脖子朝里边看。

  车队开路的是踩高跷的杂耍,他们踩着半人那么高的高跷,走在队伍的最前边,还一边走一边舞动。

  踩高跷文化的起源众说纷纭,其中主流有两个,一个是饶舜禹时期的图腾文化,还有一个就是关于沿海渔民的捕鱼习惯。

  前世,有一群鲸族渔民,即使到了在现代社会,他们依然保留着踩着高跷在浅水撒网捕鱼的习惯。

  高跷有文跷和武跷之分,一般表演的都是文跷,文跷一般就是走唱,做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增加和活跃气氛。

  不同地方高跷的角色扮演也不尽相同,北方走高跷的又叫高跷秧歌,和南方扮演神仙、英雄等角色不同,北方喜欢扮演老百姓,比如渔翁、傻姑、媒婆等,一般扮相滑稽,以愉悦观众为主。

  “鱼宝儿,你看!那个媒婆太像了,穿的红配绿赛狗屁的,她脸上还有一个大痣,真好玩!”李梅儿笑着说。


  (https://www.weishukan.com/kan/128612/2837425.html)


1秒记住唯书阁:www.weishukan.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weishuk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