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六章 建设
深城的建设正如火如荼。
沈光林带着大刘两个人离开了让自己心情不爽的香江,回到了他也并不熟悉的深城。
他一定要拉大刘来看一看,看一看祖国的发展,最好是能够带他一起享受祖国高速发展带来的红利。
大刘这个人的人品还不错,就是将来,除了肾有点不好,别人还真没说过他在其他方面有什么毛病。
其实,两年前大刘曾经跟着考察团来过一次内地,当事的感觉就是贫穷。
这从再来,他感觉到这里的世界已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至少就深城来讲,他都已经不认识了。
上次他来的时候,这里还是荒野渔村,连条正经大路都没有,这次再过来,世界大有不同。
别说大刘了,就连沈光林,他都感觉这次过来南方,跟去年相比,变化也着实不小。
深城毕竟是个大工地,有空闲的人不多。
尤其对于京城和羊城两地做对比来看,区别更明显一些。
对于羊城人民来讲,他们脸上的笑容更多一些,身上穿着的也比京城人更加洋气,商店里的货品也更加丰富,尤其是电器类的产品。
在京城,通常商店里摆上去一些电器,很快就被人买走了,在羊城,电器虽然也紧俏,但还是能够看到。
这就说明了,现在,搞电器肯定是大有可为的。
大刘却不解,问道:“你看那么多兜售卖电子表的,你怎么不建设一个生产电子表的工厂呢?”
这话沈光林不是没法回答,而是不想回答。
这是表像,电子表这个小玩意门槛太低,做这个早晚会死掉的。
这有点像幸存者偏差,那些冰箱洗衣机早就被卖掉了,电子表之所以那么多人兜售,说明不好卖呀。
除了家用电器,就是在精神面貌上,羊城和北方的大多数的城市相比,开放的精神也更加热烈一些。
在北方,如果妇女的发型烫成了卷发,往往是被认为是作风有问题,内心具有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想;
而在这里,街上烫发的男女青年数不胜数,有人还拿着录音机在大街上随时随地就跳起舞来。
沈光林又发现了商机。
录音机都能扛着走,随身听也是个大市场啊。
不说别人,就连他沈光林自己,上次去扶桑,他自己还带了几个wolkman回来呢。
在播放器的市场上,除了随身听,后来还有MP3,就是家庭放映方面,VCD和DVD的市场也广阔的很。
这些都是方向!
这么一想,沈光林瞬间觉得,郭家也就那样,能赚钱的地方多的是,想超过他们,一点都不难。
真正具体到这个年代,大家最渴求的,还是家里能够有一两件现代化的电器。
哪怕就是录音机之类的也行呀。
沈光林他们上次出海钓鱼时,看到的就是往内地运送家电的小货船,虽然未必合法,但是这说明了市场需求的旺盛。
而且,所有去香江探亲的人们,也会一大包一大包的东西往内地带;一些香江人回内地探亲,最拿得出手的礼物也是冰箱电视机。
沈光林带着大刘在深城逛了两天,但是仍然没有改变大刘的惯性思维。
“沈老师,我与您不一样,我生产的电风扇属于昂贵的高端货,在内地根本没有市场,我想不到在这里建厂能够给我带来什么。”
想不到那就不要想了!
沈光林简直恨铁不成钢!
你难道没有看到那一群群的“打工仔”和“打工妹”涌进这里吗?
你难道没看到一个接着一个的工地在顺利开工吗?
三沙一水都已经兴起了,大家起早贪黑勤奋斗,怎么可能会没有前途。
沈光林决定不理他了。
“刘兄,我觉得你的前途可能不在于实业,而在于金融。现在两伊战争还在持续,石油危机爆发之后,油价暴涨了也有段时间了。我觉得,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油价会回复平稳,你可以在这方面做点文章。”
“我行吗?国际油价那是美苏博弈的结果,我们这种小帆板怎么抗的过大军舰呀。”大刘果然有这个方面的思维,看样子他真的考虑过金融方面的事情,只是还没有入手而已。
“我相信你行的!咱们换个思路,我再给你透漏点消息:中英两国就要开启香江回收谈判了,而华夏收回香江是势在必行的措施,但是这会造成香江经济震荡,是上下其手的黄金时机呀。”
“这种事你是怎么知道?”大刘还没有得到这个消息,毕竟港督访华的事情在香江还是个秘密。
“知道你弟妹是谁吗?”沈光林不着痕迹的说了一下李蓉的家世。
我擦!有这样的老婆还不躺平了,还奋斗做什么。
大刘立刻就信了。
“沈老师,您说,我做!咱们什么时候开始操作?哎呀,可以入手的行业和机会真是太多了,就是股市,都可以赚不少钱。”
这种事情还真的可以算作内幕消息,虽然沈光林得来消息的途径并不是通过李蓉,不过不妨碍他知道历史发展的必然。
“你现在开始准备资料就好了,明年,肯定就是明年,英国首相铁娘子大概率就会访华了,她是携着战胜阿根廷的余威而来,但是我们注定是不受威胁的,因为我们也刚打了南越。”
“我信你!”大刘兴冲冲的回去了。
沈光林也回到自己的工地,回到自己的大本营。
每天都能看到无数的人在工地上干着活,而厂房的地基已经搭建起来了,一栋一栋的厂房很快就要拔地而起。
沈光林在深城搞建设,李蓉留在香江搞建设。
他觉得这个时代真好,不过香江并不属于自己,这里才是更广阔的天地。、
这几天,沈光林和苏有朋天天碰面,他们一起商量新工厂该怎么建。
工厂已经快建设好了,但是生产线的影子还没看到呢。
这就是深城速度。
苏有朋从香江早就回来了,他看到沈光林再次回到深城,不由的打问新生产线的布局和建设问题。
这确实是个麻烦事,沈光林的这趟香江之行收获不大,尤其是二手生产线淘换的一点也不顺利。
但是工地的建设不能停啊。
为了配合工厂的建设,多少人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就连政府部门也是非常积极的,甚至还有位副市长专门对接这件事。
苏有朋组织人员在工厂内部搞建设,政府就在外围搞配套。
现在的配套越来越高级了,从最开始的“三通一平”逐步过渡到“四通一平”,“五通一平”。
再过些年,“七通一平”都已经有了。
沈光林决定再去扶桑一趟,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多购置几条二手生产线。
(https://www.weishukan.com/kan/67488/659355580.html)
1秒记住唯书阁:www.weishukan.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weishuk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