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书阁 > 赤色黎明 > 56 战时路线(八)

56 战时路线(八)


1931年,经济危机开始进入第三个年头。此时已经不再是经济危机,而是真正的大萧条。在整个地球上,50%的关税常态化。只有中国依旧秉持着5%的进出口关税,当然,中国也依旧秉持着贸易平衡的政策。英国驻华大使汉弗莱爵士作为老中国通被召回了伦敦。

                这不是惩罚,而是正常的只为调动。英国方面召回汉弗莱爵士还有一个目的,他们希望能够研究扩大英国在中国的销售额度,拉动英国本土的经济。汉弗莱爵士也算是载誉而归,在中国当公使日子挺好过的,人民党难对付,却是明白人。汉弗莱爵士抱着生意局势生意的态度,在中英贸易中干的顺风顺水。例如汉弗莱爵士大力促成的马来租地项目,人民党每年要从马来运走几千万吨油棕籽,一吨油棕籽收一英镑的出口税就是几千万英镑的收益,英国还得到了一个稳定的棕榈油供应。马来的土地得到了充分的开发,从任何一个综合效益上,大英帝国都得到了巨大的实惠。

                这只是汉弗莱爵士的功绩之一,东南亚的椰子以及石油买卖,都扩大了英国的收益。一个为帝国每年增加上亿英镑收入的人,自然应当被当作功臣来对待。现在英国需要这位功臣为英国作出更大贡献。

                英国变化不大,这是汉弗莱爵士对伦敦最直观的感受。中国的变化太快了,首都郑州从一个火车站为主的城市,几年工夫就变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大城市。楼房、工厂、铁路,疯狂的建设着。不仅仅是郑州,整个中国每天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让汉弗莱爵士从目眩神迷到习以为常,等他回到英国之后,反倒不习惯起英国来。至少已经完全不习惯英国本土难以下咽的食物。

                英国内阁就中英贸易的会议等到汉弗莱爵士回来之后才正式召开,汉弗莱爵士给内阁特别委员会做了一个报告,介绍并且评估了中国的消费能力,令人惊叹的建设成就震动了特别委员会的众人。然而汉弗莱爵士好歹在中国待了这么久,他却不认为这能证明中国有消费能力,他认为这恰恰是中国缺乏消费能力。

                “中国的财富都用在了固定资产投资上,或者是长期的重工业投资。民间的消费能力被压缩到了很可怜的地步。既然英国没有能够控制中国这些国有资产,也不可能从中国国有资产上分到一杯羹。想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英国需要更多努力。”汉弗莱爵士用这样的话作为结尾。

                特别委员会的委员们听完这话,脑子里面都冒出鸦片战争的旧事。当然,这念头很快就被打消。中国大修铁路公路,包括与缅甸接壤的云南也开始修建公路与铁路。如果中英开战,在英国获得全面优势之前,他们就得考虑中国军队冲进缅甸的可能性。缅甸旁边就是印度,一想到中国550万陆军,英国上层的心情就变得不好起来。

                原本英国想在1930年向中国出口2000万吨原油,经济危机之后英国经济受到不小的伤害,中英之间的贸易勉强维持了1929年的水平。眼瞅着1930年的中英贸易有可能中断持续了二十几年的不断增长,进入下跌的轨道,英国政府当然万分着急。

                有利条件也不是没有,经济危机逼迫英国放弃了金本位制度,虽然“不可兑换金本位制度”听着与金本位制度还是一脉相承,实际上这已经变成了法币制度。既然中英两国的钞票都已经变成了纸,一度横在中英两国之间的最大贸易障碍现在就解除了。当然,解决了一个问题,下一个问题就出现了。英国人如果允许中国的人民币成为正式的世界性货币,允许中国出现贸易逆差,英国人手里面拿了一堆人民币,那该怎么投资增值呢?

                把汉弗莱爵士召回中国的目的之一,就是想询问这个问题,中国是否接受英国在中国进行投资。不是小打小闹,而是真正的大规模投资。

                对中国人而言,英国的大资本家是“中国的老朋友”。对英国上层而言,英国大资本家也同样认为中国政府是“英国的老朋友”。现在朋友既然遇到了问题,那该怎么互相帮一把呢?

                英国公务员体系也是个官僚体系,汉弗莱爵士可没敢把自己在中国做的各种准备都给拿出来。他现在看着风光无限,背后不知道多少人羡慕嫉妒恨。汉弗莱爵士当然清楚花花轿子人人抬的道理,有些事情不是不能做,不是不能公开作,而是要看到底拉上谁来做。利益集团这个东西很现实,投奔对了利益集团就能再上层楼。找不对人,那就等着穿小鞋穿到死吧。

                内阁特别委员会只是个大面上的组织,白天的会谈只是开胃菜,晚上的私下宴会才是主菜。邀请汉弗莱爵士参加宴会的人数有限,就那么五个人,一位内阁大臣,三位大亨,加上汉弗莱爵士,都是剑桥大学毕业的。讨论完关于牛津舰桥的划艇大赛之后,饭就吃的差不多了。谈话就到了关键部分。

                汉弗莱爵士首先从内阁大臣那里得到了消息,现在内阁有一种想法,想提拔汉弗莱爵士到财政部工作,但是也有人反对。往下大臣就不再继续下去。

                汉弗莱爵士瞅了一眼同席的石油大亨,这才继续说道:“我和人民党在石油贸易上有一些讨论,他们想在柬埔寨与海南岛建立石油加工基地,需要合作与投资。”

                这个话题正中两位石油大亨的心思,他们盯视着汉弗莱爵士,等着他继续说下去。包括内阁大臣也目不转睛的看着汉弗莱爵士。

                “中国想就近利用荷兰的石油,在柬埔寨加工之后一部分卖给东南亚一带,一部分就在中国使用。”汉弗莱爵士开始慢慢掀起自己的牌面。

                “是合资公司,还是采用什么办法?”内阁大臣问道。

                “在这方面中国人的态度还比较迟疑,中国方面讨论过他们想在国内办一个股票交易所。”汉弗莱爵士放出了更多牌面。

                “我听说中国方面已经有了一支七十万吨的运输船队?”在座的船舶制造大亨问道。

                “最新消息是超过了160万吨。30年的时候据说还要下水更多轮船。中国在造船业上花了很大的力气。”汉弗莱爵士一面喝着红茶,一面慢慢的答道。

                “但是英国并没有接到中国的任何订单。”造船大亨问。

                汉弗莱爵士认真的答道:“我听到的消息中,中国方面曾经想从英国进口一些造船技术,却没有得到英国方面的同意。”

                造船大亨并不拒绝承认这个消息,他接着问道:“那么中国从哪里引进的技术?意大利么?”

                这话说完之后,在座的几位都忍不住露出了笑容。意大利的工业实力比英国差太远,英国拒绝了中国的请求之后,中国就只能到意大利去寻求技术。

                “但是我们必须考虑中国与英国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石油大亨并没有放松任何警惕性,中国对日本的做法明显表现出了中国根本不是和平主义者。

                汉弗莱爵士不吭声了,英国现在根本不希望与中国的战争。作为老牌殖民主义者,英国也能感受到中国给英国来的日益增长的压力。这种压力英国人再熟悉不过,法国、德国都曾经给英国基本一致的感受。如果不是大英帝国全面收缩的现在,英国只怕已经与中国全面翻脸,至少也会想方设法的遏制中国。

                “战争么?”那位内阁大臣稍带轻蔑的答道。英国毕竟是在欧洲战争中经历过血与火的战争,很明显这位内阁大臣并不相信在战争中英国会输给中国。只是与陆军大国接壤是海洋国家最讨厌的事情。中国人口与大英帝国旗下所有国家的总和差不多,可这牵扯一个问题,大英帝国的工业主要集中在环北大西洋地区,中国则完全集中在一个地区。能与中国人口相媲美的是印度地区,英国很清楚,印度地区的工业实力根本无法与中国相比。更不用说大英帝国于殖民地各国的关系也千差万别。即便如此,英国上层依旧不认为英国在战争中会失败。

                造船大亨把话题拽回比较靠前的内容,“汉弗莱爵士,您能谈谈中国建立合资公司的事情么?中国会采取怎么样的入股与分红方式。”

                1931年4月,汉弗莱爵士以英国财政部官员的身份重新回到中国。他的目标是与中国商讨组建炼油公司的事宜。炼油是个很有趣的产业,直到21世纪的第2个十年,盛产石油的中东地区也只有伊朗一个国家能够生产出自己需要的油料。

                在理论上弄到石油,经过温控就能分馏出汽油与柴油,这东西对设备要求很低,当年西北不少私自开小油井的地方都这么干过。这种方式效率低,浪费大,污染严重。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非常差。

                石油品质对炼油产品影响极大,适于炼油的原油价格很高。人民党走的是石油化工路线,得到炮钢之前人民党就开始大量研究石油裂化技术,大大提高了汽油柴油产量。得到耐高温高雅的炮钢技术之后,人民党就全力开始推行更高温高压的石油裂解技术。

                裂解出来的石油包含更多烯烃芳香烃,乙烯等产品就是重要标志。同样,对高辛的烯类进行加氢反应,就可以精致出来高辛烷燃油。这可是空军最需要的油料。

                这种石化产业在1930年也属于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全世界有大规模这等产业的也就是中美两家。中国的分馏塔从20米、40米、50米、现在最高的已经到了80米。现在还在继续不断增高。好在这世界上此时这种技术是“顶级科技”。人民党总算是收回了包括实验室在内的所有成本。

                陈克学高分子材料,这些都是基础课程。教科书上早就把各种参数,催化剂写的清清楚楚。有了这些参数,有了设计思路,又没有人敢质疑陈克的观点,所以中国化工产业尽管起步艰难,却能坚持小步快跑,而且是毫不停歇的一跑十几年。

                英国人也能猜到中国在技术上有重大突破,却不清楚中国到底进展到了什么程度,更不清楚中国能对原油利用到何等程度。英国人认为中国对原油利用大概在30%以下,却不知道中国对原油利用率超过了80%。

                谈判就是试探底线,中国的谈判代表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影帝级人物。不仅内心根本不会因为情绪的外泄来表现,更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随时做出语气颤抖、额头冒汗、瞳孔放大、如果谈判对手观察仔细的话,还会发现中方谈判代表的的某一只或者两只手,某一只或者两只脚在微微颤抖。

                汉语望文生义的优势也体现出来了,只要能背下来几个名词,就能模仿专家。英国人大概相信中国对石油的利用率在25%,于是基于这种推算,双方签署了一个在25%的基础上挺公平的协议,英国人还占了不少便宜。

                投资方式以英国提供原油,中方负责建设生产的模式。头五年,根据原油的品质,中国支付一定人民币进行购买。英国拿走三成的汽油与柴油,同时可以用人民币购买剩下的汽油与柴油。

                这对英国人大有好处,他们随时可以切断中国的原油供应。同时这些人民币可以购买中国的油料产品,也可以用人民币在中国市场购买英国想要的商品。

                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汽油与柴油属于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即便在大萧条这样的局面下,只要价格够低就照样有充分的市场。把炼油的投资与生产交给中国,英国人不仅摆脱了庞大基础投资,摆脱了庞大的生产成本,还摆脱了工人们的反抗。对拥有广大殖民地,拥有无数资源的英国人来说,这是有百利无一害的好事。

                再说,英国不和中国合作,美国也在虎视眈眈的盯着中国市场。英国人相信中国国内市场有限,英国抢了这么一大块蛋糕,美国人就吃不了这一块蛋糕。最终英国方面在汉弗莱爵士的斡旋之下,成功的将英国与中国的石油贸易提高到每年2200万吨的水平。其中将近1000万吨是根本卖不上价钱的高硫原油。

                英国经济学界认为,有生产就有过剩,有过剩就会带来经济危机,有经济危机就有工人运动。把这些麻烦与辛苦都给转嫁到中国这样的穷国,用些英国看不上眼的残羹冷炙打发中国,稳住中国就行了。

                摆脱了生产带来的大麻烦,以“全球经济分工”确立英国在全球的顶级食物链地位。只要掌握者压倒性的海军优势,英国就可以保证远东的稳定。

                陈克对英国人的这种想法非常熟悉,他也在历史课本上学过,英国佬在二战前完全是吃殖民地经济过活的。但是英国佬毕竟是英国佬,是几百年的列强,智商不容置疑。所以从一开始,陈克还觉得不太敢相信。等到最终确定英国佬真的是这么认为的时候,陈克不得不在内心感叹,资本主义制度真的是记吃不记打。


  (https://www.weishukan.com/kan/72226/8263348.html)


1秒记住唯书阁:www.weishukan.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weishuk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