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书阁 > 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 > 第四百六十八章 乡学

第四百六十八章 乡学


  “寡人没有怪罪先生,只是寡人觉得,与其在节流上下功夫,不如想办法开源。比如提高粮食产量、织布效率、冶铁速度等等。”赵括说道。羗

  “臣明白了。”詹何拱手说道,也不做辩解。

  这也符合这个时代名士的风范,我发现了问题会跟你说,但是你爱听不听,不听我也不会继续说。

  “对了,虞信和乐毅在哪里?”赵括问道。

  “在法家学院。”詹何伸手说道,很自觉的在前面引路。

  “先生信仰之力研究的怎么样?寡人还等着靠它来提高我赵国的实力呢。”赵括一边走一边笑着说道。

  “不瞒大王,还差最后一步,臣等没有任何头绪。”詹何拱手说道。

  “不急,寡人有的是时间,卿慢慢研究。”赵括笑着说道。羗

  三人一路交谈,两刻多钟后,终于抵达法家学院。

  虞信和乐毅正带领邯郸学院近百名弟子在编订法律,除了法家弟子之外,其他诸子百家也都有人参与,力求公平公正,每一条法条都要再三审核。

  “大王。”见到赵括进来,所有人连忙起身行礼。

  “寡人只是过来看看,大家继续。”赵括挥手说道。

  “大王,这是已经编订好的,这些是还在讨论的。”虞信捧着两堆文案走了过来。

  “年前能修订好吗?”赵括问道。

  “能,不会耽误明年试行的。”虞信说道。羗

  赵括点了点头,认真阅读这些法条,有异议的地方就会开口询问虞信。

  虽然有些地方赵括觉得完全不对,不过想到现在是战国,不对的是自己,也就捏着鼻子认了。

  赵括在学院待了三天,没有回邯郸,而是和赵胜、刘平继续朝西而去。

  先是到了武安,然后向北转到信都,到巨鹿,到沙丘,到武城,到高唐,最后才返回邯郸。

  每到一个地方,赵括和赵胜都会和当地百姓进行交谈,了解当地风俗,大家心中的想法,有没有苛捐杂税,政策是否实施下来……

  “这两个月下来,王叔有什么收获?”回邯郸的路上,赵括问道。

  “大王有什么就直说吧,我都能接受。”赵胜苦笑道,他实在是猜不透赵括带着自己走访那么多地方到底是为了什么。羗

  要说为了体恤民情,也不需要带着自己啊!

  从这里面可以看出前段时间的打击对赵胜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名声的下降直接导致实力下降,否则赵胜绝对能猜到赵括想说什么。

  “我们赵国最庞大的组成部分,便是这些最底层的平民。正如同两个多月前,詹何所说,只有他们安稳,赵国才能安稳。王叔以为然?”赵括说道。

  “不错。”赵胜点了点头。

  “商鞅认为‘家有余食,则逸于岁’,故而使人民“家无积粟”,来逼迫大家努力,“重赏轻刑,民不爱上;重刑轻赏,则民爱上。”故而赏一罚二,将人牢牢绑在土地和战场上面。使秦国快速崛起。从这一点上看,商鞅无疑是成功的。”

  “但是,不是所有的国君都能够拿捏好这个尺度的,人心是贪婪的,当他从百姓身上榨取了一分利之后,百姓没有反抗,他们便会想着能不能榨取二。商鞅之策无疑是在钢丝上行走,稍有不慎,便有可能将国家推下覆灭的边缘。”

  “在这样的政策下,底层“家无积粟”,若是遇到昏君或是奸臣执政,朝廷在原本的赋税上再次摊派赋税。如果是王叔面临这种情况,王叔会怎么做?”赵括问道。羗

  “个人的实力是渺小的,就算不满也没有办法,我只能腾出一部分粮食上缴,以后少吃一点。”赵胜想了一下,说道。

  “若是朝廷继续派人征派呢?”

  “那就再少吃点。”

  “若是除了征派赋税,还要拉你去戍边呢?”

  “家中失去劳力,必死无疑。横竖都是死,反了。”赵胜沉声说道。

  “那就是了。”赵括说道。

  到了这个程度,和失期当不当斩其实已经没有关系了,前面朝廷干的坏事已经够多了,大家早就想造反了,只是引而不发罢了。羗

  当成千上万的戍卒聚在一起,这样念头会不断膨胀,只要有一个人挑明旗号,其他人自然会跟随。

  “故而,寡人认为商鞅之策是行不通的,王叔以为呢?”赵括说道。

  “如此说来,确实行不通。”赵胜点了点头。

  “因此我们需要用另一种方式让百姓安稳,一个是让大家能够吃饱穿暖,男有分女有归。另一个就是让大家看到希望,这也是学校和军功制的意义。还有一点就是,让底层人的诉求能够传达上来。”

  “虞信、乐毅等人编订法律你们也看到了,各行各业的人员都有,唯独没有农民。别的法律也就算了,《农法》的编订居然没有农民参与,你觉得合理吗?”

  不等赵胜回答,赵括继续说道,“很显然是不合理。但是那些农民不识字,懂得的知识有限,无法编订法律。这不怪虞信他们,因为寡人也不会让农民参与。但是,农民不识字不是他们的错,而是我们的错,我们无法做到有教无类。”

  “所以,寡人打算重设乡学,既作为公学,也作为普通人议政之场所,由王叔负责,让底层的话能够传达上来。”羗

  乡学不是赵括发明的,几百年前的西周就有了。

  西周的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

  国学是中央设立的学校,有“大学”和“小学”之分。

  周天子的大学叫“辟雍”,诸侯国的大学叫“泮宫”。乡学分为,乡校,州序,党养,私塾。

  每年乡学还会向大学举荐人才,大学向国君举荐人才。

  周礼言,“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在教育方面,周朝有着同时期最完善最先进的制度。羗

  启民智从来都不是先贤随口说说的,而是实实在在有人在做的。

  虽然周朝的官学只有部分国人能够享受到,距离普及教育还非常非常远,但他却实实在在在做。

  以赵国现在的条件,普及教育同样是完全不可能的。

  但是可以学习周朝,在各地设立乡校,每县设立县学,既为议政之所,也为教学之所。

  每个乡校安排一名乡老负责主持,同时代为教学,任何人都可以旁听。

  每年选拔优秀的人才送到郡里继续学习,郡里选拔人才送到邯郸学院。

  赵国不需要有额外的开支。当然,效果也不会太好,毕竟,你不能指望每一个乡老都认真负责,并且博学多才,同时还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羗

  等到赵国发展几年,有更多的人力物力,再建造真正的学院,开展启蒙教育。


  (https://www.weishukan.com/kan/77858/2364817.html)


1秒记住唯书阁:www.weishukan.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weishuk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