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4章 见面.
……
……
这一天,因为杨洵所送来的这份名帖,赵府之中的幕僚们一个个皆是兴奋莫名,牛辅德、苏西卿、李伦等人纷纷表态想要与赵俊臣见面详谈此事。
对于幕僚们的这般表现,赵俊臣刚开始心中颇是有些疑惑。
要知道,就算是德庆皇帝前几次来访赵府的时候,赵俊臣的幕僚们也没有像是今日这般重视。
这是因为,赵俊臣对于这个时代的儒家学说、以及那些所谓的“大儒”,一直都是下意识的心存轻视,所以也完全不觉得一位大儒究竟有何重要。
作为一名穿越者,赵俊臣拥有超越时代的眼光见识,这自然是他的优势,但也让他在许多时候显得有些不接地气。
但很快,赵俊臣就反应了过来,也想明白了各位幕僚的兴奋原因。
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杨洵的大儒身份!
何为大儒?就是名满天下、誉满天下、桃李满天下!
所以,大儒们哪怕只是一介白身、无权无势,但他们态度立场也依然很有分量,天下间的读书人与百姓,也都愿意相信他们。
赵俊臣如今虽然已是庙堂之中仅次于周尚景的权臣,还趁着半年前那场“文祸”的机会向各地大儒刻意示好,但至今也没有任何一位大儒与赵俊臣主动接触过!
而杨洵,却还是第一位与赵俊臣主动接触的大儒,而且他的态度还很客气!
这就代表着——部分儒家势力对于赵俊臣的初步认可!
所以,这件事情看似寻常,但其中意义则是极为重大与深远!
从某方面而言,对于杨洵的主动拜访,赵俊臣甚至还应该感到受宠若惊才对!
不得不说,因为赵俊臣在陕甘三边的赫赫军功,世人对于赵俊臣的看法,已是发生了微妙变化,也引发了许多看似不起眼、却又影响深远的连锁反应,譬如说前阁老黄有容的诚心合作,又譬如说大儒杨洵的主动接触。
想明白了这些事情之后,赵俊臣也当即是心生重视——赵俊臣虽然轻视这个时代的儒家学说,但他却从来都不敢轻视儒家在这个时代的影响力。
所以,赵俊臣也迅速离开了小书房、赶去了大书房、与众位幕僚相见议事。
在赵府之中,赵俊臣拥有一大一小两个书房。
大书房的作用,主要是用来接见重要客人,又或是与幕僚们商议一些庙堂之上的对策。
而小书房则是赵府之中的机要重地,除了赵俊臣之外也只有方茹、张玉儿、许庆彦三人有资格出入,不仅是暗藏着大量的核心机密情报,赵俊臣的那几项绝对不能见光的计划,也大多是在小书房内制定的。
当赵俊臣迈步进入大书房之后,却发现自己留在京城之中的几位主要幕僚,不论是牛辅德、苏西卿、李伦,此时皆已是聚在大书房内等候。
见到赵俊臣的出现之后,不待赵俊臣开口说话,几位幕僚就迅速围了上来。
“赵阁臣,这位杨洵杨大儒,乃是一位真正的当世大儒,绝不是儒林内部相互吹捧起来的徒有虚名之辈可比,还望您务必要重视于他!”
“而且这位杨大儒在云贵境内威望极高,一旦是您赢得了杨大儒的认可,绝大多数云贵出身的官员与读书人也都会随之改变态度、认可于您……云贵等地虽然文化不昌,但出身于云贵的官员与读书人加起来,也绝不是一个小数目,足以让您今后如虎添翼!”
“眼下的当务之急,还是要仔细想一想办法,如何才能让您与杨大儒见面之后可以顺利赢得他的好感……学生建议,您可以表明诚意、拜他为师,以杨大儒的声望资历,您的拜师绝不丢人,反而会传为一段佳话……”
见到牛辅德、苏西卿、李伦等人这般急切的纷纷建议,赵俊臣也能大概猜出他们的此刻心情。
毕竟,他们不仅是赵俊臣的幕僚,也皆是读书人的身份,因为赵俊臣的声誉形象一直是存有争议的缘故,他们作为读书人一直以来也皆是立场尴尬,所以就迫切希望赵俊臣能够获得儒家的认可;
更何况,这几位幕僚的科举成就皆是不高,见到杨洵这般名满天下的大儒之后,自然就会下意识的顶礼膜拜、自惭形秽。
于是,赵俊臣也没有见怪,只是抬手轻压,示意几位幕僚稍稍冷静,然后说道:“我对于儒林文坛的目前状况,并不是特别了解,虽然从前也听说过杨洵大儒的名气,也知道他在云贵等地极有威望,但并不了解详细,也不知晓他与别的大儒有何区别,所以在与杨大儒见面之前,还望几位先生能为我稍稍介绍一下这位杨大儒的情况。”
听到赵俊臣的这般说法之后,几位幕僚也就七嘴八舌的向赵俊臣介绍起了杨洵的生平与成就。
得知杨洵此人专精于律学之后,赵俊臣不由是有些惊讶,律学虽然是以儒家视角来阐述与解析朝廷法令,依然是属于儒家分支,但毕竟是熟悉朝廷法令,却要比寻常的儒家学问实用多了。
再得知杨洵当年舍弃了大好前程、主动返回家乡拿出一生积蓄开办学院、专注于教化云贵百姓十年之久以后,赵俊臣更是不由心生敬佩,因为赵俊臣本人就做不到这一点,更认为杨洵与那些只懂得沽名钓誉、埋首于故纸堆的寻常大儒完全不同。
等到几位幕僚介绍完了杨洵的生平成就之后,牛辅德稍稍犹豫了一下之后,又继续补充道:“不过,近几年以来,杨洵大儒在儒家之中受到了许多争议,很多读书人认为杨洵大儒的某些观念已是偏离了儒家正途,更接近于纯粹的法家……但即使是如此,也没有任何人敢否认他的当世大儒身份。”
另一边,李伦则是感叹道:“当世的多数大儒,皆是集中于京城、江南、以及西安三地,就是因为这三地的文化昌盛,读书人极多,相互吹捧之下自然是很容易出名气,也就很容易出现大儒,而杨洵大儒久居云贵之地,并没有那么多的相互吹捧,却依然是公认的当世大儒,仅看这一点就极为不易了。”
最终,苏西卿开口总结道:“这两点情况,反而是证明了杨洵大儒的学问高深、成就极高,否则他早就被别的大儒们斥为异端了。”
听到这些介绍之后,赵俊臣若有所思,喃喃道:“某些观念更接近于纯粹的法家吗……”
在赵俊臣的理解之中,所谓的纯粹法家,就是牧民之术,就是势、术、法的三者结合,乃是帝王统御臣民的手段,从某方面而言已经很接近于帝王心术了。
“难道说,这位杨洵大儒就像是前任太子太师、赵山才的恩师何明一般,乃是一位精擅于帝王心术的大儒?而且他的帝王心术还是由律学延伸而出,所以他不仅是善于权谋之道,更还熟悉朝廷法令?若是这样的话,此人堪称是一位真正的大才……我若是能够拥有此人的支持与协助,今后许多事情必然是可以事半功倍。”
想到这里,赵俊臣对于这位杨洵大儒也就更为重视了,然后就与几位幕僚详细商议了自己与杨洵相见的流程与细节。
最终,赵俊臣则是做出决定,见面之后只要机会合适,他完全可以当场向杨洵拜师,也彻底把杨洵此人拉到自己船上。
商议结束之后,几位幕僚就兴奋离去了,而赵俊臣则是命人寻来了杨洵的近期着作仔细研读,认为自己熟悉了杨洵的着作与观念之后,就可以更好的投其所好。
然而,当赵俊臣开始翻阅杨洵的几篇着作之后,表情却是连连发生变化。
首先是震惊、然后是钦佩、最后则是鄙夷!
赵俊臣的震惊,是因为他从杨洵的几篇着作之中,发现了此人对于律法一事的看法已经完全超越了这个时代。
根据杨洵的这几篇着作,赵俊臣可以大概总结出五点概念。
其一,朝廷的目前法令太过于粗陋简单,应该制定全面且又详细的法律条文,用以规范所有人的行为;
其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天子犯法与民同罪;
其三,不仅是官民行为要受到法律约束,官府与朝廷的行为也应该受到法律约束;
其四,法令制定之后,朝廷与官府的行政力量绝不可干涉司法的正常执行;
其五,于民而言,法无禁止皆可行,于官而言,法无允许皆不准;
这些观念结合在一起,竟已是很接近于后世的法学观念了!
也正因为发现了这一点,赵俊臣对于杨洵此人不仅是愈发钦佩,也同样是愈发重视了。
这样一位眼光超越时代的大儒,价值还要远远高于一名同时精擅于帝王心术与朝廷法令的大儒!
后者就算是能力手段再强,也只是拘泥于这个时代的条条框框,拥有太多的局限性。
至于赵俊臣的不屑,则是针对于这个时代的读书人。
“幸好是我刻意抽出时间、认真钻研了杨洵的着作,否则就要险些被他们给误导了,杨洵的这些观念,哪里是什么‘法家’观念?完全已是后世的‘法学’观念了!
呵,这个时代的读书人,早已是被八股文章毁掉了脑子,而且也完全不了解后世的法学观念,只看到杨洵的论点之中含有依法办事、刑无等级、重视法律稳定这几点,就想当然的认为杨洵的观念乃是接近于法家,却不知古时法家与后世法学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古时法家观念的核心,乃是统治者利用朝廷法令来加强自身集权,司法大权必须要集中于统治者的手中;而后世法学观念的核心,却是要求统治者剥离手里的司法大权,然后再利用司法手段来限制统治者的权力……可谓是天差地远!而这个时代的读书人,竟是连这一点都看不明白,当真是可笑至极!”
想到这里,赵俊臣则是不由陷入深思,继续想道:“但这样一来,我若是想要把杨洵收为己用,刚才与几位幕僚所制定的那些手段,无论是拜师送礼,还是投其所好,只怕是就皆不管用了,说不定还会适得其反、让杨洵心生轻视。
看杨洵此人的生平与观念,应该是一位专注学问的理想主义学者,想要赢得这样一位人物的认可与支持,最佳手段就是……与他进行一场学术探讨,趁机向他展现自己的学问与观念!
而且在学术探讨之际,还不能完全迎合于他,必须是整体观念大致相同,但细微之处却有迥异,让他在这场探讨之后也觉得受益匪浅……然后才能得到他真正的尊重与认可!”
想到这里,赵俊臣眼中闪过了一丝笑意,隐隐间还有些许兴奋。
实际上,赵俊臣在前世的时候,自然是更为认同法学观念,认为应该用法律手段把权力关在笼子里,对于法家观念也并不认可,认为法家观念已经落后于时代。
但这一世,或许是因为赵俊臣本人已是顺利跻身于统治阶层的缘故,随着见闻与经验的愈发增涨,他对于‘法家’与‘法学’这两种理念,反而是不偏不倚了。
然而,赵俊臣却不知道自己的这种想法转变,究竟是对是错,又究竟是不是被屁股决定了脑袋。
所以,赵俊臣很期待他与杨洵的这场见面。
*
在这个时代,像是赵俊臣与杨洵这种有身份的人,正式见面之际也需要一系列流程。
首先是杨洵派人送来名帖,表达想要见面之意;然后则是赵俊臣向杨洵回复自己的名帖,表示同意见面,随后才是约定时间、探明来意、正式见面。
因为杨洵想要与赵俊臣尽快见面,所以流程也就简化了许多,第二天的下午申时,杨洵已是领着两名弟子来到了赵俊臣的府中,而赵俊臣自然是亲自出门隆重相迎。
接下来,赵俊臣就把杨洵迎入赵府正堂,双方分为宾主落座。
相互客套与打量之后,赵俊臣并没有绕圈子,甚至没有打探杨洵的拜访原因,而是直接让人拿来了杨洵的那几篇着作,缓缓开口道:“杨大儒,自从收到您的名帖之后,晚辈一直是感到荣幸之至,昨天晚上也是连夜拜读了您的着作,只觉得受益匪浅,甚至还有醍醐灌顶之感……”
听到赵俊臣的这般说法,陪在赵俊臣身边的几位幕僚皆是面现期待,还以为赵俊臣接下来就要趁机拜师了。
谁曾想,赵俊臣说到这里,却是话锋一转,又道:“但对于杨大儒的部分观点,晚辈心中却有一些疑问之处,希望能与杨大儒探讨一番。”
杨洵微微一愣,没想到赵俊臣见到自己之后,竟是完全没有打探来意,反而是摆出一副要探讨学问的架势,自然是深感意外。
但随后,杨洵似乎想到了什么,却是追问道:“哦?只是疑问?还是质疑?”
赵俊臣想了一瞬,也修改了自己的说法,道:“既有疑问,也有质疑!”
随着赵俊臣的话声落下,几位幕僚皆是面色大变。
但杨洵并不感到意外,只是点头道:“既如此,赵阁臣请讲就是。”
事实上,自从杨洵近年来转变了某些观念之后,许多读书人见到他之后都会与他争辩一番,但大多是斥责杨洵违背了儒家纲常之类的老掉牙说词。
杨洵还以为赵俊臣也是相同情况,也是见怪不怪,只是心中隐约有些失望。
但接下来,赵俊臣的诸般见解,却是远远超乎了杨洵的意料!
……
第一更!
……
(https://www.weishukan.com/kan/78426/2836433.html)
1秒记住唯书阁:www.weishukan.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weishuk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