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书阁 > 启明1158 > 七百一十二 临安条约

七百一十二 临安条约


  明军准备攻城的消息传来,群臣集体震动,他们不约而同的直接来到皇宫恳求赵昚停止无谓的挣扎,接受明军的要求,避免临安城重蹈当年开封之覆辙。

  他们痛陈当年开封被攻破之后城内人等的悲惨遭遇,请求赵昚理智对待这件事情,不要和明军死战到底。

  他们深深的记得当年开封城内发生的事情,记得除了皇室蒙难,他们这些大臣也没好到哪里去。

  绝大部分大臣都被搜刮了全部的财产,还有一部分倒霉蛋因为和皇室的关系太近,从而和大量皇族一起北上辽东苦寒之地,受尽屈辱,死在当地,再也没有返回故土。

  这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如果明军真的攻城,而宋军真的受不住,他们就会重蹈覆辙,成为永远的笑柄。

  因为明国已经取代了金国,拥有金国全部的国土,也掌握有辽东苦寒之地,想要把他们流放到传说中的五国城,一点也不难。

  利益受损,他们不能忍耐。

  他们不能也不敢把自己的命运和家族的命运寄托在一位刚刚登基的皇帝身上。

  谁敢相信这位皇帝能够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所以不单单是当朝文武百官了,现有的皇亲国戚,赵构没有带走的后宫嫔妃,还有那些之前被明国送回来的北宋宗室们,全都哭着喊着跑到皇宫里请求赵昚保住临安,不要让临安遭到战火损伤。

  他们哭着喊着,声音非常凄惨,声势非常浩大,把赵昚办事的宫殿堵得水泄不通。

  内里是请求赵昚审时度势的宰辅们。

  外边是哭喊着求他投降的统治集团。

  史浩孤独的站在另一边一言不发。

  赵昚感到前所未有的绝望。

  包括曾经坚持抗击的主战派们,曾经上书给赵昚让他坚持抗击的主战派们也有大部分熄了火,不再言语。

  事到临头,这些“硬骨头的主战派们”还是非常惜命的,不约而同的闭嘴,甚至有一些人还混在请求赵昚投降的官员群体中一起起哄,给赵昚施加巨大的政治压力。

  这巨大的政治压力几乎摧垮了赵昚,让赵昚痛苦不堪。

  当他知道文武百官皇亲国戚们都在恳求他不要继续抵抗下去的时候,深切地感受到何为【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的苦楚。

  被金国和秦桧一党打断了脊梁骨的官员们终究没能重新挺直腰杆子,在明国大军的威慑之下,跪下了。

  满朝文武百官,只剩下三个人依旧头铁上书表示要和临安城共存亡,甚至请求登上城墙抗击敌人,守护大宋的尊严。

  这最后三份坚持抵抗的表奏在很多人看来可笑的很,毫无意义,但是在赵昚看来,这是他心中最后的安慰。

  司农寺主簿韩元吉。

  敕令所删定官陆游。

  中书舍人虞允文。

  这三个名字被赵昚记住了,这三个人让赵昚明白满朝文武虽然多位贪生怕死之辈,但终究还是有愿意挺直腰杆做人的官员存在的。

  然而,仅仅只是三个人,并不能支持赵昚继续抵抗。

  他甚至可以想到,这是群臣的最后通牒了。

  作为一个刚刚登基的还没有稳固势力支持的皇帝,除了史浩之外他并没有其它的铁杆支持者,现阶段他的皇位其实是不稳的。

  尤其在这个时候,赵构不在,没人为他撑腰,如果他一意孤行,真的到了危急时刻,极有可能引发宫廷政变,从而失去皇位。

  疲惫到了极点的赵昚终于支撑不住了。

  事实上这就是群臣的最后通牒。

  尽管杨存中作为代表的军方势力没有表态,还守在城上,摆出一副要和明军决一死战的态势,但是如果群臣都想要投降,不想抵抗,那么杨存中一个人如何能力挽狂澜呢?

  而且此时此刻,一些大臣是真的已经有了不臣之心。

  他们谋划着趁着赵构不在、赵昚地位不稳且动摇的时刻推举赵佶在辽东生下的儿子赵铁使或者赵顽使做皇帝,带领他们投降,以渡过难关。

  他们不想和赵昚一起死,也不想和赵昚一起被俘虏北上失去自由自在奢侈荣华的生活。

  原先群臣确实没什么选择,除了赵昚之外很难立刻推举下一个合适的皇帝,但是明国把北宋宗室送了一批回来之后,他们有选择了。

  他们有赵佶的儿子可以做备用皇帝候选人,也能顺顺当当的成为皇帝,如果赵昚真的“冥顽不灵”的话,他们就决定拼着大逆不道之名,也要把赵昚赶下皇位。

  哪怕赵构回来以后会很生气,也无所谓了,谁让最重要的时候你不在呢?

  你自己跑了,留下我们吃苦受罪,有这种道理?

  所幸赵昚没有坚持到他们决定动粗的时候。

  群臣的丑态让赵昚彻底绝望,让他失去了最后的反抗之心,他让史浩搀扶着他走出了宫殿,面对着一派凄惨景象的文武百官、皇亲国戚们,他悲愤交加的发表了宣言。

  “朕哪怕战死也不愿屈膝投降,区区明国大军不能奈何朕,而你们却往朕的胸口狠狠插了一刀,让朕无可奈何!朕不是为自己而降,是为你等而降!你等贪生怕死,却要朕背上千古骂名,成为投降天子,你等情何以堪!情何以堪!”

  说完,赵昚哭喊着对不起祖宗、臣皆亡国之臣等等之类的话语,离开了议事宫殿,回到了自己的寝宫。

  接着赵昚授权给史浩,让史浩代表他去和城外明军签订和平协定,所有条件都可以接受,唯有之前说过的岁币减少问题可以多做争取,多少还能为大宋减轻一些负担。

  一场很有可能会发生的宫廷政变落下了帷幕,赵佶的儿子终究没有那个运气重新登上皇位。

  五月初九日清晨,史浩怀着沉重的心情抵达了明军大营,穿过了守备严密蓄势待发的明军攻击军阵,与周至还有周志学三度见面。

  这一次史浩没有多做纠缠,而是顺顺当当答应了明军的要求,赔款也好,岁币也好,割地也好,称臣也好,全都答应了。

  这款被称为《临安条约》的协定就这样正式签订了。

  双方都没有更多的纠缠,唯有岁币方面,因为答应了第三款和第四款条件,所以明军方向也做出了一些让步,将岁币价码调整到了二十五万两白银和二十五万两绢布的等级,和当年金国一样。

  岁币规定可以用其他物资折价算入岁币供给当中,但是岁币内容之中至少要保证十万两白银和十万匹绢布的提供,也就是说折价范围为十五万两白银和十五万匹绢布。

  折价物资的范围也有严格规定,黄金可以,粮食可以,一般布匹可以,整修黄河所需要的建材也可以,包括提供给明国修筑黄河的劳动力也可以用于折价。

  可以折价的基本上都是有广泛用途的市场硬通货,包括人力资源,都是可以用来办事的,而没有奢侈品的存在。

  史浩签订条约的时候,虽然心痛难耐,但是也察觉到明国政府和南宋政府的不同之处,意识到了这场失败并非毫无缘由。

  他们似乎真的只是为了办实事而发起战争,并非是为了颜面、名分或者其他的什么原因,战争有着极为明确的导向和目的,不达目的不罢休,达到目的就立刻停止行动,令行禁止。

  或许,就算军队比现在更加强大,南宋也不是明国的对手。

  不知为何,史浩忽然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这样的想法让他自己都觉得惊悚莫名。


  (https://www.weishukan.com/kan/79286/678501714.html)


1秒记住唯书阁:www.weishukan.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weishuk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