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书阁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297章 监护朝鲜

第297章 监护朝鲜


朱由检听着鹿太公的话,心中感慨这时的人淳朴,却又知道实现大同之世,绝非那么容易。

    就连几百年后的工业时代,都没有真正建成大同之世,更别说在这个时代实现这个理想了。

    所以,他感慨着道:

    “大同之世,谈何容易。”

    “就连周公和成康二王那样的圣贤,都没能实现大同之世。”

    “朕只是提出愿景,给天下人定个目标罢了。”

    “若是朕有生之年能够实现成康之治,那就心满意足了!”

    鹿太公听着这些看似丧气的话,心中却觉得当今皇帝靠谱。

    之前他提出大同之世,不过是在皇帝面前说些好话罢了。

    如果皇帝真的说能建成大同之世,他会说好话附和,却绝不会当真。

    毕竟他这么大年纪,什么东西没见过,又是家学渊源,对儒学和三代之治有自己的见解。虽然接受了皇帝提出的大同之世,却根本不信所谓的大同之世会很快来到。

    皇帝如实说目标是成康二王的成康之治,这让他觉得靠谱。皇帝没有好高务远,把目标定成从未出现过的大同之世。

    所以他摆正态度,诚心实意地道:

    “陛下能有此念,是百姓之福!”

    “望陛下少刑慎刑,不要酷刑滥杀。”

    朱由检听闻此言,借着他的话语发挥道:

    “朕也是这样想的,所以对很多人只判流放,而非直接杀掉。”

    “但是仇怨又实实在在,有些人不肯罢休。”

    “朕理解他们的想法,但是又担心他们若报了仇,其他人会有样学样。”

    “以后都这个样子,何时能实现成康之治?”

    “对于这件事情,朕是深感忧虑啊!”

    话里话外的意思,是想让黄宗羲等遇害者家属不再追究,让仇恨不再蔓延。

    鹿太公人老成精,当然能听出皇帝的话。他对皇帝慎刑的态度十分赞赏,但是却知道有些仇怨,是不能轻易放下的。

    作为杨涟、左光斗等人之死的亲历者,鹿太公只是称赞陛下仁德,没有再说它话。

    见此,朱由检没有强求,强行让他去劝别人放下仇恨。今日他说这番话的目的,是在表明态度,说明自己的苦衷。如果鹿太公今日之后还执意给黄宗羲等人提供帮助,那就不要怪他使手段了。

    旁边的孙奇逢、张果中等人,同样也听到这些话,思索皇帝的用意。

    朱由检这时转向孙奇逢,说道:

    “孙卿是鹿参赞的好友,听说你们是同一科的举人。”

    “有没有和他一样,建功立业的想法?”

    “如今辽东正是用武之处,需要孙卿这样的人才啊!”

    这个人是孙承宗等人曾经推荐过的,而且在十七岁就考上举人,称得上是人才。若非父母接连去世守孝六载,说不定早就考上进士了。

    历史上,孙奇逢最终从祀孔庙,和黄宗羲、李颙并称三大儒。他的“北学”,被人与黄宗羲的“南学”相提并论。

    因为他的名气在后世不怎么大,朱由检不知道这些。但他明显感觉到,孙奇逢是范阳三烈士的核心。朱由检册封他为元士后,想把他送到辽东去。

    不过孙奇逢立志讲学,并无出仕的想法,闻言回道:

    “臣在家中守孝时,立志躬耕讲学。”

    “辽东之事,有孙督师、鹿参赞等谋划,陛下当可无忧!”

    朱由检闻言皱眉,对他不愿当官有些惊讶,询问道:

    “孙卿想回乡讲学,是想教化世人吗?”

    孙奇逢谦虚道:

    “不过学习先师,教学相长罢了!”

    朱由检道:

    “那孙卿可以去太学,朕让你担任助教。”

    “以孙卿的学问,应该能承担起。”

    孙奇逢还是不愿,只是想白身讲学。担心受了官职,就要迎来送往。他对官场的事情,很是有些不耐。

    对于这样的人,朱由检也是无奈,想了一下说道:

    “先生在乡中讲学,至多能影响几千人。”

    “但是在报纸上写文章,却能让数万人看到。”

    “先生有没有想过,办一份教学的报纸,让所有人看到?”

    这下孙奇逢还真思索起来,有些怀疑地道:

    “办教学的报纸,能有数万人看到吗?”

    朱由检见他有兴趣,顿时知道有可能把这个人用起来,当即道:

    “天下教师何其多,如果人手一份,怎么没有几万份?”

    “朕打算资助先生办一份《教育报》,指导所有学正、教谕、教师教学。”

    “让他们掌握更多的教学方法,为大明培养更多的人才。”

    说到这里,他又想到了一件事,说道:

    “朕打算办一座师范学堂,专门培养教师,让他们成为可以师法的模范。”

    “有好的老师,才会有好的学生,希望孙先生能把师范学堂办起来,培养更多的老师。”

    “这样你就能通过他们,教化更多的人!”

    这件事如果办好了,孙奇逢就能成为很多老师的老师,最终桃李满天下。

    这对他来说,是非常大的名声,也是能名垂青史的事业。

    面对这样的诱惑,孙奇逢不能不心动。同时对尊重自己心意、循循善诱的皇帝,心中很是感激,跪地谢恩道:

    “陛下不以臣卑下,授臣此等重任,臣又怎不尽力?”

    “愿以余生,为陛下建师范学堂!”

    朱由检急忙令他起身,说道:

    “先生不愿当官,就是不耐烦这些礼节,怎么能轻易下跪呢?”

    “都说天地君亲师,朕就在此规定,除了需要大礼参拜的场合外,先生可谁都不拜。”

    “这一条也要加入师范学堂的规矩,作为教师的权力。”

    “见到任何官员,有正式资格的教师,都可以不用下拜。”

    这个规定,明显把教师的地位提升了一截。

    孙奇逢听到这些,心中对皇帝更是称赞,忍不住想要下拜。却又想起皇帝刚才的命令,只能用躬下身子,表示心中恭敬。

    如此一来,孙奇逢虽然没有当官,却也算是收服了。朱由检还找到了一个立志于教育的人才,发展教育事业。

    这让他心里极为高兴,又问张果中道:

    “张卿是鹿参赞的弟子吧?”

    “有没有兴趣去朝鲜工作?”

    张果中还是个年轻人,被特赐元士出身已经高兴得不得了。面对皇帝问他愿不愿意跟随老师去当官,根本没想过拒绝,怀着兴奋说道:

    “愿从陛下旨意!”

    “臣愿意去朝鲜任职。”

    总算按自己心意安排了一个,朱由检呵呵笑着,说道:

    “那卿就先在翰林院当正九品侍书,待庄际昌、姜曰广等人进京了,和他们一起出使朝鲜。”

    “这次去朝鲜有大事,你要好好准备。”

    “待到徐学士进京后,朕还会有安排。”

    张果中闻言领命,欣喜于自己直接进入翰林院,还得到了可以立功的任务。

    旁边的温体仁等大臣,则听到了徐光启将要进京的消息。

    一位大学士进入京城任职,所有朝廷官员都会注意。更别说温体仁是和徐光启一起起复,是被皇帝最先起复的人之一。

    想到徐光启起复后不断升迁,没进京就成为大学士。温体仁这个同样不断升迁的礼部尚书都有一些嫉妒,认为徐光启在皇帝的心中,地位要高于自己。

    也不知徐光启有什么长处,让皇帝如此看重?

    难道说,是因为他是利玛窦的弟子,皇帝重视西学,所以要大用他?

    温体仁想着皇帝前些日子提到的大键琴,还有登极之初推行的小时制,以及向群臣讲解《坤舆万国全图》等事,觉得隐隐摸到了皇帝想法。

    再想到钱谦益凭借学问翻身,最近又在捣鼓什么实学,他觉得自己在学问上也要有建树,不能被这些人撇下去:

    『只是,该用什么学问呢?』

    心中揣摩着这件事,温体仁觉得自己在儒学上无论如何也比不过刘宗周、钱谦益。这两人以前在理学、心学上的名声就大,现在有了重制礼乐的名义后,名声更上一层。在这方面没有建树的温体仁,是无论如何争不过他们的。

    倒是徐光启的西学,似乎可以争一下。毕竟他作为礼部尚书,之前被任命为礼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如果真有学问,是能参与重制礼乐的。

    而且据他所知,皇帝虽然对西学有兴趣,却对传教士不怎么待见。太常寺宗教总署的各种章程,也明显在限制新宗教,似乎要扶持佛道两家,对抗新宗教的入侵。

    所以,徐光启的教徒身份,有些天然不利。他参与重制礼乐的可能性,几乎趋近于零。

    如果能把这件事利用好,或许能压制这个人。甚至把西学化为己用,从徐光启那里夺过来,用于重制礼乐,在大明学术界占据一席之地。

    想着这件事情,温体仁心中就有一些激动。因为他猛然发现了,自己有可能在学问上有建树,同样名留青史。

    只是他在西学上的造诣,和徐光启比起来差得远。甚至完全可以说是七窍通了六窍——剩下一窍不通。

    想要和徐光启竞争,似乎还差得远:

    『看来要找个人学习一下!』

    『只是现在精通西学的,大多是教徒,他们如果知道我的想法,会愿意教我吗?』

    心里琢磨着这件事,温体仁觉得要慎重点,不能轻易表明自己的态度。待到从徐光启等人那里学到西学后,再装作幡然悔悟,另立一门学问。

    到那时,不待见教徒的皇帝,会不支持自己吗?

    有了皇帝的指点,自己说不定能像钱谦益领悟实学一样,领悟出新的学问。

    这些念头,在温体仁心中转着,朱由检却丝毫不知。

    如果他能知道,会让温体仁不要去学什么西学了,直接和自己学习就行。他脑海里的科学知识,领先这个时代几百年。

    可惜,温体仁不知道这些,还需要和徐光启等人交好,先学一段时间西学。

    不过他对朱由检的揣测确实不错,因为朱由检确实对徐光启的教徒身份不太放心。天主教等一神教被驯化的难度,朱由检是清楚的,所以他没打算放任这些宗教传播,之前在宗教上的布局,已经体现了这一点。

    徐光启作为正式受洗的天主教徒,他在担任大学士后,天主教在大明的影响力,必然会有一个跃升。

    如何利用他推广对大明有用的西学,却又排除宗教干扰、限制天主教的传播,对朱由检是一个考验。

    他要尽量发挥徐光启的能力,又不至于因为徐光启的信仰,给后世埋下祸根。

    在这种疑虑之中,徐光启带着孙元化等门徒,还有精心准备的《农政全书》,以及各种作物的种子,终于来到京城。

    朱由检得知这些,心中极为感叹。不管徐光启的身份如何,这个人都是应该用的。这样的大才不用,实在太过浪费。

    所以在徐光启进京的第二天,他就立刻召见。还唤上了之前任命去出使朝鲜的张果中,以及已经进京的庄际昌,让他们一同旁听。

    这次召见的主题,是徐光启在万历四十七年上的《辽左阽危已甚疏》,疏中提出了求人才、造大炮、建城围等五条建议。

    最让朱由检看重的是第五条“亟遣使臣监护朝鲜,以联外势”,很对朱由检的胃口,符合他年前提出的策略。

    所以,徐光启到来之后,朱由检首先提到了这个话题,询问这条建议的可行性如何,现在能不能用?

    徐光启早早提出这条建议,当然是思索过可行性的,面对皇帝的询问,他当然说能用:

    “臣考古制,天子使大夫监于方伯之国。”

    “汉开河西四郡,通西域,置护羌戊己校尉、都护、长史、司马,以控制诸国,断匈奴右臂。”

    “当此之时,朝鲜形势略似西域。建虏凶恶,亟于匈奴。”

    “臣之愚计,宜仿周汉故事,遣使宣论,监护其国,阐明华夏君臣,天经地义。”

    “监者察其情形,护者扶其颠危也。”

    把他奏疏上的论点,又重说了一遍。

    这条计策,之前因为朝鲜使臣和反对的大臣联合,没能在朝堂上通过。

    但是朱由检登极后,就没有那么多反对的大臣了。

    毕竟朝鲜这些年的作为,大明君臣看得清楚。建虏的凶恶之处,也很让人忧心。

    所以朱由检年前提出的派遣驻朝大臣一事,得到很多官员认同。在此基础上实行徐光启的监护朝鲜策略,也是顺理成章。

    把年前有关朝鲜的会议记录交给徐光启一份,朱由检向他说道:

    “徐卿提出这个策略,可见对朝鲜的事情是有全盘考虑的。”

    “这是朕在年前和孙督师、袁尚书等大臣定下的事情,希望卿能在这个基础上,制定更完善的策略。”

    “今后朝鲜的事情,就交给卿处置。所有驻朝人员,都由徐卿指挥。”

    把朝鲜方面的事情,完全交给了徐光启。希望这个提出监护朝鲜的大学士,在朝堂上推进策略。(本章完)


  (https://www.weishukan.com/kan/85136/2837288.html)


1秒记住唯书阁:www.weishukan.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weishuk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