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父皇!儿臣不能让书呆子毁了大明!
推荐阅读:宠妾灭妻?我转身改嫁摄政王 重生后我成了前夫心头朱砂痣 从收租魔法少女开始 快穿:万人嫌总被大佬病态觊觎 全家偷听我心声,豪门小宝吃奶躺赢 听到奶包心声后,全家逆天改命 天降锦鲤小福宝,流放路上旺疯了 综墓:从黄皮子坟开始 穿书八零,炮灰美人觉醒了 重生后,前夫红着眼求我别走
一提起科举朱檀可是不困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科举制度就是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祸害。
但在历史上。
科举制度的优越性和发挥的作用无可比拟!
是中国独有的人才遴选制度。
通过科举制度,朝廷给普通人和社会不同阶级之间,提供了一条上升通道。
无论考生的年龄、地位、家族都有什么条件限制都可以。
通过这条上升通道进入到官僚体系,参与国家决策,从而维护了当时的社会稳定。
这也是唐太宗当年得意地说“天下英才尽入吾彀中”的原因。
同时科举制度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无论如何要做官都要读书。
这就推动了文化的普及。
并且,经过严格的选拔,选出来的官员起码比那些没有文化的人做了官要强得多,也确确实实为朝廷提供了大量的合格官员。
反倒是后世的元朝破坏了科举考试规则,允许蒙古人不读书也可以当官,而且全都是当主官,地位、权力都在汉人之上。
这才导致地方上治理混乱、松弛,仅仅九十余年就天下大乱,彻底覆灭。
可以说,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度,都是中国创设的领先世界几百上千年的先进制度。
本不该被后世定义为禁锢人民思想的落后制度。
造成这一切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因为,在朱元璋时期。
科举考试发生了重大变化!
开始出现万恶的八股文了!
单就八股文考试本身而言,其实也不是问题。
虽然形式死板,文体单一,并且只能规定范围内作答。
但这一切,都是为了筛选人才。
都说八股文是“螺蛳壳里做道场”。
如果能在科举考试当中将八股文写好。
不说这个人一定是天下英才,但至少也是十分优秀的人才!
若是考得了状元,起码也是个智商超群的人物,水货状元还是不多的。
而历史上考了状元、榜眼、探花之后,一直升到朝廷首辅的占比,也是颇高的。
但明朝科举相比于其他朝代的科举,最糟糕的问题就是,它不单是考八股文。
而且是只考八股文!
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考试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经义、论、策等方面,这些内容以儒学为主导,强调的是道德和政治理论。
这些东西,对于当时的时代发展,就有些不够用了。
因为主要考试内容局限在人文领域忽视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导致在这个时代,大明与西方科技发展的差距开始逐渐扩大。
并且科举考试还导致社会资源过分集中于考试和做官之上,从而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风气。
进而导致了整个社会的逐渐落后。
这一点。
是朱檀颇为不认同的。
毕竟,在之前的唐朝、宋朝时候,科举的考试内容可不止是儒学。
譬如唐朝,科举时候分为五科。
分别是“经科”,考察对儒家经典的掌握。
“明法科”,主要考察法律知识,选拔司法人才,。
明字科,考察文字理论和书法水平。
明算科,考察数学和天文知识。
武科,考察兵法和武学。
那个时代,只要出身没有问题,只要有一技之长,对朝廷有用,都可以出来做官!
这也让当时的社会风气远比明清开明。
同时,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官员素质也更高,应用范围也更广,更专业,不会只懂四书五经,被时人讽刺为“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至于朱元璋为什么会规定科举考试只考四书五经,就纯属是吃了没文化的亏了。
他身边能倚仗组织科举考试的,只有读书人。
而这些读书人又都号称是圣人门弟,自然极端推崇儒学经典。
再加上元朝的时候,科举制度已经被那些粗俗的元朝统治者搞得乱七八糟,朱元璋也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经验。
最终,读书人说怎么考,那便怎么考好了。
结果,这些读书人也最终得偿所愿。
科举制度成为了只考察儒学经典的考试。
儒学一时间大放异彩,成为当时社会上最崇高的学问。
其他学问则被挤压的几乎没有生存空间!
无论是学习什么东西,只要不是跟儒学有关的,甚至只要不是四书五经,都被人们认为是异端和杂学。
到了明朝宣德年间,朝廷正式规定,只有八股文才是唯一的作答问题,这也更加禁锢了人们的思维,从此,华夏相比较于西方开始渐渐被追赶甚至落后起来。
最为明显的,就是明朝中晚期,甚至要仿制西方的火炮火枪,才能保持自己的先进性。
要知道,在之前,中国在古代军工科技领域,可一直都是遥遥领先,独一档的存在。
至于后世更为拉胯的大清,就更不用多说了。
而现在。
对于朱檀来说。
就是一次改变科举考试的机会!
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为五级。
分别是童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而在此之前。
童试、院试、乡试三级考试已经结束。
如今,来自全国各地的举人齐聚应天,主要是在准备会试和殿试。
这一次的考试已经等了太久。
要知道,上一次科举考试还是在洪武四年。
当时的朱元璋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就发现经过科举考试选出来的人,在实际能力上并不怎么样。
反而让他十分嫌弃,所以暂停了科举考试。
大多数时候,都是采用察举制的方法来选拔人才。
若是朱元璋愿意,甚至连当时负责收粮的粮长都能做到尚书的位置。
但是随着这些年朝廷人才的逐渐缺乏,朱元璋决定,还是要重新启用科举考试。
否则,不够他杀的。
并且规定,今后科举考试每三年举办一次。
这样的话,就能给朝廷凑出更多人头和稻草人了。
起码在洪武朝是这样.
朱檀看向朱元璋。
忽然道:“父皇,儿臣对这科举考试也有几分兴趣,能否在这里旁听一下?”
之前的考试也就算了,但是对于院试和殿试,朱檀还是想要改变一下的。
最主要的点就集中在考试内容上!
起码也要加上法律、军事、科技、数学等等领域的东西!
这样的话,一方面可以让整个社会兴起对对自然科学和军事、司法等等学问的研究。
另一方面也可以让科举制度更好地服务国家,不至于让天下所有读书人都埋头在儒学这一条路上。
反正自己是荒唐王爷,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大家都是可以理解的,朱檀心中忍不住想着。
最重要的原因是,朱檀知道,仅凭自己一个人是很难掀起整个国家的变革的!
如果想让大明沿着正确的道路向前进步,那就不能只是在生产力上做一些改变!
未来注定是要连生产关系、社会制度都要发生改变的。
如果还是一直只维持老朱设立的那些初始制度的话。
未来,无论自己在生产力上做出多少改变,即便是有了新式的火药、甚至发明出了蒸汽机、应用上了电,那些封落后的制度依然会拖着大明在未来落后!
而那些自己带给大明的东西,也很可能成为异族崛起的巨大助力!
所以,必须改革大明的制度!
而制度变革,最先要改变的,一定是思想!
现在科举制度还在创立阶段,一切改变都还有机会。
在这个节骨眼上绝对不能让科举考试只考察四书五经,那样的话,自己未来要改变人的思想将会更加困难重重。
朱元璋听到朱檀对科举感兴趣,顿时大喜!
他原本就是想将朱檀培养成辅政亲王的!
但是最近以来,朱元璋对朱檀的表现已经越来越没信心了。
毕竟,朱檀现在不管是发明火药、青霉素,还是让长芦盐场赚了史无前例多的银子。
在朱元璋看来,都不是正途。
这些东西发挥的作用虽大,但都是小事。
真正的大事是什么?
自然是内政、外交,国家大事!
这样才是一个合格的辅政亲王,或者说是丞相!
因为朱檀动不动就作出惊人之举,已经让老朱觉得自己这个想法似乎有些不靠谱了。
而对于其他王爷,他又没有发现这样的特质和潜力,也不太想选择。
心中关于辅政亲王的构想已经渐渐在熄火了。
现在朱檀终于对这些事情感了兴趣,朱元璋可谓老怀大慰!
这孩子怎么突然就开窍了呢?
好事啊,真是好事!
说不定过两年,咱就可以先将朱檀历练起来了!
给他封一个辅政亲王的头衔,让他跟太子一起署理政务!
咱也可以轻快轻快,没事微服私访一下,再多生几十个儿子!
未来说不定还可以封出左辅政王和右辅政王!
到时候这天下,皇帝坐镇中枢,宰相的权力归于亲王,总之都是咱老朱家说了算!
外面还有藩王给咱保着,朕这大明的江山能不稳固吗?
怕是千年万年都不会变!
咱老朱家就世世代代坐稳了这大明江山!
朱元璋想到这里。
心中也满是喜悦。
他对朱檀道:“原来你对这科举也感兴趣啊?那感情好!待在这里吧!好好听听!
好好了解了解科举!
这也是咱大明朝最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
太子朱标站在一旁微微一愣。
十弟还对科举感兴趣?
这可是关乎朝廷社稷的大事!
父皇竟然还很愿意他旁听.
朱标心中忽然有了一丝危机感。
但随即又很快将这股危机感驱离了。
无论如何,父皇是不可能废长立幼的。
更何况,自己跟父皇之间的感情,朱标还是有绝对信心的。
只是朱标好奇,父皇为什么这样着力栽培朱檀?
应该是有别的想法吧.
朱标忍不住想着,随后脑中忽然冒出一个想法,难道父皇是想让亲王入朝理政?
这在前朝并非没有先例,但是这期间的平衡可一直都是难以把握的。
若是亲王权力太大,要登基造反都是分分钟的事情。
但若是亲王权力过小,入朝理政也没有什么意义,总之,不太好平衡。
不过对于朱元璋的任何决断,朱标都是没有权力反抗甚至反驳的。
想到这里,朱标忽然又淡定了。
随便吧!
总之一切都是父皇做主,自己有什么想法还是要等自己掌握权力了再说。
很快。
负责本次科举考试的三人一起走了进来。
三人分别是翰林院学士、文渊阁大学士宋讷,翰林院检讨、武英殿大学士吴伯宗,翰林院典籍、东阁大学士吴沈。
说起来,跟后世的科举考试不同。
若是到了后世,会试主考必是尚书或者内阁宰辅一类的人物。
但在这个时候,朱元璋并没有那么多讲究。
主持本次科举考试的三个人都是颇有学问的。
全部都是翰林院的官员。
虽然三人中只有宋讷是四品,其他人还只是五品官,但这些整日钻研文章,绝对算是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了。
很快。
三人给朱元璋见过礼后。
朱元璋笑道:“宋讷,你是本次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咱听你说,这科举考试跟前面考的内容也没有什么区别,依然是四书五经上的东西,对吧?”
宋讷点点头,道:“回陛下!正是!
这四书五经非但是儒学之本,亦是治国之基!
《大学》教人明德,修身为政之本;
《中庸》阐述中和之道,是为治国平天下之要。
《论语》与《孟子》更是君子之道,启迪人心,培养仁义之士。
至于五经,包含《易》《诗》《书》《礼》《春秋》,各有所指,乃是国家治理与文化传承之根基。此等经典,不仅磨练人之志节,亦铸就国之栋梁。
是以,科举依此选拔贤才,实为国家之福,民生之泰!”
宋讷的一番话说的不卑不亢,信心十足。
让朱元璋听后,也觉得颇有道理,频频点头。
虽然他老朱自己从小大字不识一个,后来的那点学问也是跟谋士们聊天才有的。
但这并不妨碍他愿意听读书人说话,这些人除了骨子里虚伪一些,做事情贪婪一些,说的话还是很好听的。
朱元璋笑道:“吴伯宗、吴沈,二位大学士有什么想法?”
二人相互看了一眼,躬身道:“臣等并无异议!这四书五经是正道显学,如此考察,顺理成章,理所应当!”
朱元璋点点头,笑道:“既然决定了考试内容,那咱们接下来就商量商量考试时间和制度吧!”
几人笑笑,正要跟朱元璋介绍院试和殿试的安排。
朱标站在一旁,满脸笑容,老老实实地旁听着。
说起来,他这个太子也确实一直都是旁听者的角色。
要么就是替老朱出席各种活动,或者接送有功之臣,入城出城。
要么就是听老朱的教诲,听文官的教诲,听武将的教诲,总之做了三十几年的好好学生。
大家也都习惯了朱标这个角色。
忽然。
朱檀冷笑一声。
“这科举考试真的是在选拔天下人才吗?只考察四书五经就够了?搞笑!”
话音落下。
所有人都惊住了!
朱标更是看向朱檀,下巴都要掉下来了!
自己做了这么多年太子,也没敢在父皇处理政务的时候插过一句嘴,说过一句话!
即便是有意见,也都是事后才向父皇提!
这十弟还真是胆大!
竟然当场就说出来了!
朱元璋皱眉道:“鲁王!不得胡说!这四书五经都是圣人学问,可不是你能妄言的!”
朱檀心中冷笑。
老朱也就是在外人面前装装样子,说什么圣人学问,显得好像自己多尊重圣人一样。
但其实,朱元璋是一个极端的实用主义者!
就比如对于孟子的态度。
洪武五年。
朱元璋将孟子逐出了孔庙。
因为孟子推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句话让朱元璋极为反感。
毕竟,他一直强调的都是君权至上。
直到今年,朱元璋才在朝中文官的百般恳求下,允许孟子重新入了孔庙。
但还是亲自动手,删除了《孟子》中许多大逆不道的观点。
譬如“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老朱对圣人可没什么敬畏之心。
除非你对我有用!
朱檀看向朱元璋,道:“父皇,儿臣只是不明白,难道这天下,除了四书五经便没有其他学问了?
大明律是不是学问?孙子兵法是不是学了?九章算术是不是学问?黄帝内经是不是学问?
如果这些都是学问,那科举的时候为什么不考?
若是不考,那些读书人还会学吗?如果他们都不学这些学问,那未来我大明朝还有人研究他们吗?”
朱元璋听到这话皱眉不已。
事实上,他只想通过科举考试,招揽天下人才,一方面为他所用,另外一方面是防止这些读书人闲的没事干,以至于生出祸端!
他作为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终夺取政权,自然深知这些读书人的厉害,不管是朱升、刘伯温还是李善长,在他眼中都比一个能打的将军要厉害多了。
至于这些读书人学什么、考什么,他是无所谓的!
所以对于朱檀发出的灵魂拷问,朱元璋本身是没有什么感觉的。
不过,这话落到宋讷等人的耳中,就显得有些刺耳了。
宋讷忍不住皱眉道:“鲁王殿下!四书五经乃圣人之教,其深奥广博,涵盖道德、政治、人伦之大纲,为治国安民之根本。
而殿下刚才提到的那些,虽各有所长,但相较于四书五经之于治国安民的根本作用,相差甚远!
故科举考试重在寻圣贤之道,非但书籍所能涵盖,必须心存天下,志在高远。”
朱檀听罢忍不住冷笑道:“若是依宋大人所言,读书人学好了四书五经,便可以治国安邦,无所不能了?”
宋讷拈须道:“那是自然!”
朱檀笑笑,道:“宋大人,那这六部你能去哪里?是户部,可以理清天下财政,确保朝廷收入支出不出现问题?
还是能去兵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
亦或者工部,管理能工巧匠,兴修天下工程?
还是刑部,能够赏罚分明,断案有方?
再或者是吏部,选拔人才、考察官员做到公平公正?”
说着。
朱檀忽然冷笑一声。
“本王看来,你恐怕只能去礼部吧?
那里或许你还能知道些礼法!
毕竟四书五经讲了这些东西嘛!
不过也未必,譬如接待外国使臣你能行吗?”
朱檀的话音落下。
宋讷脸上顿时有些愤怒起来。
他能听得出眼前的鲁王殿下根本就瞧不起他。
朱元璋听朱檀说的过分,也忍不住皱眉道:“鲁王!宋先生跟着咱多年,是朝廷中最有文化的读书人!
你这样跟他说话不妥当,向他道歉!”
朱檀摇摇头,道:“儿臣是说错了,自然可以向他道歉!
可是宋大人,你敢跟本王说一句实话吗?刚才本王说的那几部,你真的能够胜任吗?
咱们不妨打一个赌,若是你敢说自己可以胜任,那便去那一部!
不说做一个高官,只是平调过去做个郎中,你敢试试吗?”
宋讷叹口气道:“老夫学的是圣人之道,自然可以圣人之道做事,只是.”
朱元璋摆摆手。
对于宋讷的本事,他一清二楚。
这老先生怎么可能去六部担任那些具体的职位呢?他若是能做了才有鬼了。
一个书呆子去哪儿不会把这事情搞得一团乱啊!
当年科举选拔出来的那群书呆子,不就是这个样子才被老朱嫌弃,所以才停了这么多年科举吗?
“鲁王!你就不要再说这件事了!”
宋讷原本还想争辩一下,现在听到陛下想让鲁王闭嘴自然是再好,不过毕竟他自己心里也清楚,他是真的做不了这些事。
朱檀冷笑一声,道:“父皇!儿臣必须要说这件事!儿臣不能让这群书呆子毁了大明江山!”
话音落下。
场面再度紧张起来!
连朱元璋的眼神都锐利起来。
“鲁王!你到底想说什么?”
求追订求支持呀!感谢啦!
(本章完)
(https://www.weishukan.com/kan/85874/2837472.html)
1秒记住唯书阁:www.weishukan.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weishuk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