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书阁 > 在美漫当心灵导师的日子免费阅读 > 第两千六百三十三章 香格里拉(上)

第两千六百三十三章 香格里拉(上)


香格里拉,一个久远的神秘的东方传说,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这个词汇都代表着遥远的纯净之地,是东方版本的乌托邦。

        与单纯的富庶不同,因宗教影响,香格里拉更多代表着心中纯洁无瑕的圣地,是雪域高原上的明珠,代表着放旷、安宁、心无杂念。

        经由高僧们的口,这样的传说经久不息,甚至有许多以此为蓝本创作的,无数心怀信仰的冒险者都在经历重重劫难后,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宁静。

        事实上,这种传说也有现实依据,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海拔四千米的高原之上也并不只是光秃秃的山脉和终年不化的积雪,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珠穆朗玛峰的脚下,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在这里孕育出一片绿洲,被称作珠峰小江南。

        这里除了植被茂密,树木苍翠,同样也世代生活着一片人类群落,他们被称为夏尔巴人。

        夏尔巴人的意思其实就是东方人,他们基本混居于中国和尼泊尔的边境线上,主要在尼泊尔境内,但中国也有1000多人。

        沿着夏尔巴人的村庄再向上,深入喜马拉雅山山脉,在这片亚热带气候的丛林当中还坐落着几个村子,他们是未被统计在人口数据范围内的中国居民,只因他们是香巴拉守卫者的遗落部族,以中国朝代来论,他们是明朝人。

        所谓传说中的香巴拉,就是古一领导下的卡玛泰姬,而这群自明朝以来从未与外界联络过的神秘村民则是古一的同乡,是古一与卡鲁出道时便联手改造了的村落。

        因魔法的影响,村子里早就消除了饥饿与贫困,当然是明朝标准的饥饿与贫困。

        这里的人基本不愁吃穿,大多仍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生活规律,躲过了无数的战乱,直到今时今日,仍然过着怡然自得的小农生活。

        当然,随着时间的发展,他们自然也与外部有了些交流,主要就是与山脚下的夏尔巴人进行贸易,多数是以物换物。

        香巴拉之内的居民因数代受到魔法滋养,掌握了普通人所无法掌握的魔法技艺,能够产出少量的珍贵药材、皮革和矿石,医疗手段较之普通人也更丰富,基本只要人还有一口气就能救得回来。

        为避免近亲结婚,他们也和香巴拉之外的人通婚,主要是与夏尔巴人,偶尔也与追寻至这里的魔法师或异族,尤其喜欢误入这里的冒险者,因为经历重重磨难仍能到达这里,证明他们不仅有一颗坚定的心,还有强壮的体魄和优秀的基因。

        这种情况持续到了近代,那些有关于香巴拉的美丽传说很多都是造访过这里的冒险者传出去的,而香巴拉的居民对此不置可否,他们并不觉得外来者是种打扰,相反的,他们希望能有更多的外来者帮助他们改善基因。

        当然卡玛泰姬在更深处的地方,即使是香巴拉的居民也不能够轻易到达魔法圣地,但因与魔法接触的很多,也有不少出生在香巴拉的孩子有魔法天赋,古一不可能拦着他们回家探亲,所以多年以来,卡玛泰姬的法师们与香巴拉的居民们和谐共处。

        法师一般可以自给自足,但也有一些东西需要向香巴拉村落购买,香巴拉的居民虽然对于魔法心向往之,但也知道魔法是把双刃剑,如果探索的过深,对于普通人来说是祸非福。

        他们就这样相安无事的度过了几百年的时间,一直维持着的模式就是法师们与香巴拉居民交易,而香巴拉居民与夏尔巴人交易,大家都能获得自己想要的,日子怡然自得。

        但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情况逐渐开始发生改变,主要是夏尔巴人在中国境内的聚居村落通了电、修了路,中国邮政的绿色小车开始来来往往,为这里所有的居民带来他们生活所需要的一切物资。

        由村子发展成小镇,镇里也逐渐建立了学校和医院,重病的病人也可以用车拉着去大城市就医,人们对于赤脚医生和魔法医学的依赖越来越低。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旅游业也开始逐渐兴起,茶馆、民宿、剧院这些并不生产生活必需品的建筑逐渐兴起,也意味着这座小镇摆脱了高原孤岛的境地,开始与这个国家当中绝大多数的小镇一样迈入了现代化。

        这导致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不再那么依赖隐居于喜马拉雅山山脉深处的香巴拉居民,那些曾经见过神出鬼没的香巴拉守卫者的老人也学会了按电灯开关、拧自来水的水龙头。

        新建成的公路让现代化的汽车能够开上来,而不再像以往那样需要肩挑手扛,年轻一辈的人也不再干些重活,大多数是搞网红直播,或是排练夏尔巴歌舞去全国巡回演出。

        卫生条件好,疾病率自然下降,劳动强度低,于寿命也有益处,教育普及之后,大家都知道发烧了要吃退烧药,病得重了要吃抗生素,而那些玄之又玄的草药因人们没有亲眼见过,大多数都不信。

        至于一些工具、兽皮、护符之类的小玩意,在旅游路线的周边商店上应有尽有,完全不稀罕,无论是卖的人还是买的人都没指望这点钱就能买到真货,自然也就没人在意有没有真货。

        香巴拉居民遗落在这里的传说开始逐渐消逝,年轻人们更关心怎么振兴家乡,利用旅游业让自己和同辈人赚到钱,老人享受到了全方位的现代化生活的好处,除了会给孙辈们讲讲香巴拉的传说,也对那些他们曾经目睹的魔法奇迹闭口不谈。

        可是香巴拉居民的人数太少,三个村子加在一起都不到五百人,他们所拥有的土地虽然能种出足够他们吃的粮食,但没有修进来的路,与夏尔巴人的交易传承又断绝了,有些不能自己自足的东西就再也弄不到了,这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但别误会,虽然他们住在山脉更深处的地方,但夏尔巴人住的那地方已经偏远的够离谱的了,那里都能修路,香巴拉也不是不行。

        他们所在的土地、所属的国家对于修路有种异样的狂热,夏尔巴人常说,那辆绿色的小车迟早有一天要开到珠穆朗玛峰的头顶。

        问题在于卡玛泰姬的防护罩笼罩了香巴拉,这也是数百年间只有零星几个幸运儿误入其中,而从未有人发觉过这片桃花源的主要原因,有这防护罩在,人们甚至无法发现这里,就更别提往这里修路了。

        偏偏至尊法师斯特兰奇上位以后在卡玛泰姬大兴土木,先是建立了卡玛泰姬魔法学院,又建立了卡玛泰姬魔法研究院、魔法实验园区、魔法高新技术合作区。

        虽然绝大多数的建筑材料都是从传送门运过来的,但也有一些零碎的生活用品是和好香巴拉居民进行交易的。

        在卡玛泰姬魔法学院建成以后,这里就招收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学生们想要的东西可就五花八门了。

        美国来的学生们有聚会需求需要派对用品,尼泊尔来的学生们要修佛需要佛具,中国的学生天天在宿舍里研究做饭,需要的食材和调料就更是数不胜数,就连印度来的学生都在漫山遍野的找香料。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卡玛泰姬的环境确实很好,也够原生态,什么食材质量都不错,但一群在现代家庭当中娇生惯养的小孩在完全没有网络的环境下,天天有一股子牛劲没处撒,闹腾的大法师们苦不堪言。

        为了释放他们的精力,斯特兰奇只好参考普通学校给他们按节日放假。

        可喜马拉雅山距离他们的祖国都太远了,哪怕是近在咫尺的尼泊尔乡村要上下一趟也够麻烦的,斯特兰奇总不能给每个人安排一扇传送门回家,所以学生们还是待在喜马拉雅山附近。

        把他们关在学校里也达不到释放精力、减少压力的目的,自然就只能让他们去村子里,只能说卡玛泰姬有自己的霍格莫德。

        但是香巴拉根本提供不了学生们想要的东西,他们是想出去放松的,不是想种地的,于是夏尔巴人所居住的镇子就成了他们的第一选择。

        虽然确实距离学校有点远,但好歹也在喜马拉雅山山脚下,除了年龄太小不会释放传送术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宁可跑远一点也要去夏尔巴人的镇子玩。

        这里和卡玛泰姬完全是两个世界,有咖啡馆,有网吧,有情侣酒店,甚至还可以跟着旅游团玩川藏线,是学生们消费消遣的最好的地方。

        在空际运输线路普及了几年后,这个小镇也成了川藏空际运输线的一个端点,在一年半之前这里就通了空铁,虽然需要经停,但也只需要两个半小时就能到达成都。

        所以放长假的时候,学生们更喜欢排队去坐空铁前往大城市游玩,放短假的时候就在镇子里收收快递,叫几个朋友一起去网吧打上几把,或是在咖啡馆里消磨时间。

        镇上的许多居民都认识这帮学生,他们以为这帮学生是在尼泊尔的大学里读书,学生们也是这样自称的,他们毕竟年轻,舍得在吃喝上花钱,是旅游淡季消费的主力军,很受镇民们的欢迎。

        学生们花了钱享受了娱乐,镇民们赚到了钱,本应该是两全其美的好事,可香巴拉人却在其中扮演了一个尴尬的角色,就像一位被时代抛下的耄耋老人。

        这三个村子既没办法为学生们提供现代化的享受,也没办法像原本那样通过以物易物的原始手段保持自给自足,日子过得越来越艰难。

        直到大概半年之前,其中一个村子的村长找到了嫁到外面的女儿,把去夏尔巴人镇子的人口统计工作人员叫去了自己的村子里。

        工作人员年轻,不知道这几个镇子和村子之间是什么关系,只以为这里住的人比较少,以前统计没带他们,就顺手把这几百个人给写上了。

        这下好了,镇子上属的行政单位DJ县县长突然发现自己的行政区域多了三个村子。

        更让他瞬间血压飙升的是,这三个村子竟然没通水、没通电,甚至连条路都没有。


  (https://www.weishukan.com/kan/88350/795377739.html)


1秒记住唯书阁:www.weishukan.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weishuk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