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七零章新生活新气象(中)
第四七零章新生活新气象(中)
辽南的水泥路,除了宽度,施工质量甚至比不上后世的乡村级公路,也就是随时崇祯四年水泥产量增高,但是,百姓建房对水泥需要不高。
这主要是水泥的成本无法降下来,生产水泥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全旭为了发展辽东,自然不可能像杀鸡取卵,所有人工成本,制约着水泥的成本。
直到荷兰人送来的上万名奴隶,这样以来,免费的奴隶,只要管饭就成,一下子把水泥的成本给降了下来,同时一条超前三百多年的水泥开始在辽南出现。
因为水泥路的好处太显而易见了,路面平整坚硬,因为路面坚硬,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超载。
就像四轮马车,在三合土硬化的路面上,可以装载四千多斤,在这种的路面上,可以装载六七千斤。下再大的雨也不会泥泞,别说马车,就连笨重的太平车也能在上面跑得飞快,最妙的是它几乎是几十不坏的,修好了,几乎就再也用不着为修路犯愁了。
水泥路最直观的便利,就是运输成本直接下降了。而且一个约定俗成直接被打破了,就像在《史记货殖列传》是记载:“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这句话的意思是,出了百里,就不用贩柴火了,商品的运输成本就大于实际价值。
可是,这条水泥路的出现,这个运输成本就完全颠覆了,原本的那种质量的官道,一辆大车需要两个人,一头牛或马,免费运输十石粮食,现在的情况是,一辆大车可以运输四十多石粮食,原本需要七八个人,现在就需要一个人。
尽管增加了一匹马,但是却不用增加人工,而且速度增加了三四倍,原本一辆大车一天走五十里,路况好的时候,勉强可以行六十里,在路况不好的时候,一天走三四十里,或者二三十里属于正常。
这样以来,现在的运输成本降到了差不多十倍,也就是说用原本三分之一的成本,就可以完成原本的运输量。
在这种情况下,辽南议会就对增加道路施工的呼声非常高,特别是全旭在被朝廷任命为辽东经略安抚使之后,辽南议会立即推动快速通过了水泥路议案。
至于工程的困难,也非常简单的解决掉了,外地来的客商、工厂股东、以及全记,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于是,在辽东发展纲要中,明确计划,预计投入三百五十万两银子,建造辽东的水泥路工程,水泥路分为甲级、乙级、丙路三种规模,分段施工,准备形成涵盖辽东的公路网络。
在计划中,甲级公路则属于战略级公路,总宽度就是二十丈,约合六十三米,当然这肯定不是路面的整体宽度,分别包括中间绿化带一丈,左右两侧绿化带各八尺,两侧草圃各一丈三尺,这样以来,整个路面就是十丈,相当后世于双向八车道,外加两侧人行道各两丈四。
乙级公路,则属于路面宽度为两向四车道,当然,在这个时代的马车普遍比后世的机动车辆窄,基本可以满足日常通行。
至于丙级公路则属于两向两车道,而且没有中间隔离带,这样的路面则更窄。主要施工以甲级公路为主。
当移民大军的车队抵达广宁城北的时候,水泥路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巨大的工地。
几百名劳力为一个施工工段,拿着锄头平整路基,夯实路面,干得是热火朝天。
黄富春好奇望着车夫的问道:“辽东这地方徭役这么重吗?”
黄富春看到这个工地上,不仅有十六七岁的少年,还有四五十岁的老人,没错在这个时代,四五十岁已经算是老人了。
车夫拿着葫芦喝着水,一边笑道:“辽东没有徭役,像他们干活,那都是挣钱的!”
“给钱?”
“是啊!”
车夫一本正经的道:“不给钱谁来干活?有把子力量,干上一天,可以挣五十个大子(文钱),不想要钱,可以要粮食,你们这些人来得都晚了,错过了今天的春耕,只能等明年开春了,才垦荒,不过来干活,就算有钱,那岂不是坐吃山空?”
“给这么多钱?”
黄富春大吃一惊,他虽然是一个小地主,遇到农忙的时候,如果天气不好,那也要请短工,他基本上都是随便给三五个铜板,遇到丰收,了不起给七八个钱,就算那样,想当短工的人还排着队呢。
黄富春现如今已经一文钱都没有了,他们就算到了地方,总不能靠借贷过日子。
终于,黄富春抵达到了他们所在的镇子,听着车夫说,这个地方叫郭乔镇,事实上车夫并不清楚这里其实是义州卫的复兴堡。
这里是在天启元年失陷,随后荒废。崇祯三年,卢象升带着天雄军收复义州卫,只不过,天雄军人数少,并没有在义州卫垦荒置田。
这个郭乔就是在原来的复兴堡的基础上建立的,复兴堡,其实就像一个小城,不过以军事为主,里面设立水井、粮仓、马厩、武器库、校场、守备所等。
不过现在,基本上已经不复原来的样子,取而代之的是,两座小型的城门,一座庞大的烽火台。
黄富春等几百人来到这个郭乔镇,郭乔镇,其实就是最先,也就是十几天前抵达这里的人,以郭氏和乔氏为主。
为了避免宗族势力过大,辽东在安置移民的时候,有意进行了分割,一个同村和同族的人,不会超过五十人,一旦超过这个数字,就是分割到其他镇子。
黄富春拿着自己的身份牌,上面写着郭乔镇六保五十三户。
在保长的带领下,黄富春和妻子、儿子来到了他们的新家。
这座院子不大,主房三间房,两间配房,两间配房一间是厨房,一间则是柴房,门窗都刷了桐油,屋顶上也新上了一层新瓦,不过看着墙体的颜色,属于有些年头,这是一栋老房子翻亲的。
门,是用木板新做的,还带着桐油的味道,院墙则是齐胸高的篱笆墙,典型的防君子不防小人。
黄富春伸着脑袋看到隔壁的院子里,隔壁的院子几乎与这里一模一样,一个妇人端着簸箕捡黄豆,看着保长过来,走到竹篱边跟保长打招呼,两个三四岁大的男娃穿着开裆裤,在光着屁股瞎跑。
保长笑眯眯的道:“黄富春,黄田氏,这里就是你们的新家,这三排,都是咱们六保的人,有啥事,就吱声!”
黄富春躬身道:“多谢保长老爷!”
“哎,你可别害我,我和你一样,都是平头百姓,没有一官半职,谁也不是爷”!保长摆摆手:“先收拾家里吧,我还要忙!”
说完,保长将一副锁头,两把钥匙递给黄富春,就带着其他人,走向其他的房子。
黄富春接过这把怪模怪样的锁,推开自己的家门。
进门,就是一张厚实的案子,靠在北墙根上,案上有一个烛台,一张茶几,四张椅子,别的空无一物。
堂屋左侧间房子,是一张火炕。从墙西头一直垒到了墙东头,几个大箱子,都带着原木色,做工有些粗糙,还带着毛边和飞刺,其他的家什不多,有盆架、水桶、盆、两个实木大柜子,同样带着实木色,不过刷了一层桐油,桐水的味道非常浓。
由于被褥,早在他们过来的路上已经分发了,被褥是按人头发的,一对夫妻就是一张被和褥子,有孩子的多给一床被子,床单一张。
黄富春激动的抱住田氏的肩膀:“咱们有家了!”
“有家了!”
对于普通的中国老百姓而言,家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有房子才算有家。
黄宏远则识趣的走向其他房间,他第一时间来到了厨房,厨房的灶台与他常见的不一样,这里做饭,可以用火直通火坑,而且烧的不是柴火,而是煤炭。
当然,夏天的时候,联通火坑的烟囱会被堵住,从另外一个烟囱抽烟,不影响做饭和烧水。
炉子上有两口铁锅,都是崭新的铁锅,泛着湛蓝色的光芒,厨房里有一口水缸,一个案板,一个米缸,里面有一些粮食。
还有几个不锈钢的盆,盆里装着盐、水,每家五斤油、十斤盐,二十斤麦子、二十斤豆子,以及一些干海带。
黄宏远兴奋的叫道:“爹,娘,这里有粮食!”
黄富春兴奋的跑过来,田氏红着脸道:“宏儿饿了吧,娘给你做饭吃!”
黄宏远道:“我找柴火,去烧火!”
黄富春看着这里的粮食,不仅有些发愁,这些粮食可吃不了几顿。
事实上,辽东不养闲人,发的粮食少,就是让这些新移民投入到官府组织的工作中去,这叫以工代赈。
不用黄富春发愁,也仅仅过了两个时辰,外面的铜锣响起,保长一边敲锣,一边大喊:“老少爷们们,都到村口开会,有好事!”
黄富春很快来到村口,他发现各个保长都在组织自己的人,每一个保为单位,正在召开露出会议。
保长的声音抬高八度:“咱们身上穿的衣服、住的房、盖的被褥,还有你们家里的所有东西,都是武威侯赏的,没有武威侯爷他老人家,就没有咱们这些人的活路!”
(https://www.weishukan.com/kan/91518/657266188.html)
1秒记住唯书阁:www.weishukan.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weishuk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