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书阁 > 长白山下好种田 > 第二十六章 栽参

第二十六章 栽参


初九这天,志新和老爷子上山去栽棒槌,由于文翰和文成全都回学堂了,所以薛氏就跟着上山去了,还领着静涵。静涵坐在牛车上,看着路边的景色。已经快要入冬了,整片山林全都是光秃秃的树,只剩下一些松树还有点绿意。山峦起伏,连绵不断,处处都是山。

  他们是一直往西走的,大概走了有不到一个时辰,就到了参地了。这参地好大的面积,整个村子的人全都在这里种人参,而且不是一年的,是好几年的挨着种,看样子,大概得有六七千丈的棒槌。

  把牛车上的参栽子搬下来,志新和老爷子抬着往自己家的参地那边走去。薛氏和静涵在后面拿着铁锹和志子,这志子是一种栽人参用的工具,可以让每一行人参都距离一样,也就是行距相同。这东西是用木头做的,一个大概四尺半的木头方子,也就一寸半的厚度,两头钉上两个长六到八寸的小木方,这个就是人参的行距,中间还有一个长方形的方盘,里面可以放参栽子。

  把所有的东西全都弄到参地的头上,然后志新开始用三齿子平参土。因为这翻好的参土是那种尖尖的大垄,要把土摊平了才行。志新先摊平了能有两三丈的参土,然后就开始和老爷子一起栽人参了。

  这栽人参是要倒退这栽的,就是直接在垄头上先用铁锹开一个小沟,把志子放到沟的前面,然后把参栽子摆到沟里面去。当然是芦头朝上,须子朝下,斜着放进去。这一趟沟里,头路的栽子摆十二棵就行,二路的十四棵,三路以下十六棵,摆好了这一趟,就叫做一厘。然后从身后撮土,把前面的小沟埋上。这时候,把志子两头的小木方使劲往地里按一下,然后照着那个印往后拖一下,这样就可以保证每一厘的距离都是一样的。方盘里面放上栽子,这样用的时候就从方盘上拿,比较方便。

  静涵帮着递栽子,就是把栽子拿到方盘上,而薛氏则是去摊平剩下的参土。这样,大家分工合作,干的倒也挺快。中午的时候,薛氏拿出干粮来,大家吃着干粮,喝点水也就这么将就了。“娘,为什么咱们不去那个看参的那里吃饭呢?让他帮着把饭热一下多好。”前世的时候,一般带了饭都会让看参的人帮着热一下的,反正他也是要吃饭的。有的看参人比较好,还会烧些热水给大家喝。

  薛氏看了一下静涵,“你听谁说看参的会帮着热饭的?这些看参人,都是一些光棍啥的,自己还管不过来呢,哪会管咱们?这个老刘头,每天都喝的醉醺醺的,他才不会给咱们白出力呢。”

  静涵一听,才知道这里原来并不是一家人在山上看参,而是找一些村子里的老光棍啥的,没有什么活干,就让他们来看参。静涵的脑子里好像有什么闪过,却没有抓住,算了,还是先干活吧,以后再想。

  吃过饭歇了会儿,大家又开始干活。今天是村子里商量好了一起栽参的日子,所以满哪都能看见村子里的人。大家见了面,打声招呼,然后又低着头干活了。

  还没等到申时呢,他们就把十五丈棒槌全都栽完了,挑好的栽子还剩下了一些,正好听到不远处有人喊,“谁家栽子剩下了,我这还缺点,匀给我吧,回去给钱。”是二狗子的爹,他家姓李。

  志新在这边喊,“老李兄弟,我这有,过来拿吧。”

  那人就赶紧的跑了过来,“许大哥,你家今年的栽子不错啊,这三路还能剩下,等到起棒槌的时候还不得长得老大啊?”

  志新笑着,“赶紧的拿回去栽上吧,再废话天就黑了。”

  那人跑到看参的那里拿来了一杆秤,把参栽子称了一下,一共是五斤。“许大哥,这是五斤,咱们还是按老价钱,一斤两百文,回去我给你银子。”然后就把参栽子拎走了。

  静涵在一边听着,这参栽子可真是够便宜的了,才两百文一斤。一斤参栽子能长出来五六斤的人参呢,有的能长七八斤,这得看土质怎么样。算一下,这参栽子可就便宜的很。不过也可以理解,每家其实都有参栽子,一般的情况,要是谁家剩下了,也不过是回家蒸熟了晒上,等着干了卖掉。这参栽子晒干很不出称,五斤能干一斤就不错了,这样一算,就觉得心里平衡了。

  志新和薛氏收拾了各样工具,然后一家人来到牛车的地方,把东西放到,志新赶着牛车,往家里走。到家已经是酉时初了,陈氏早就把饭做好了,就等着他们回来吃饭。

  牛车进院,志新和薛氏把工具全都放回仓房里,静涵进屋洗手去了,老爷子也进屋歇着抽烟。陈氏和静涵慧心把饭菜全都端到桌上,“赶紧去洗手吃饭,这累了一天了,早点吃完歇着。”陈氏是说老爷子。

  正好老爷子这一袋烟抽完了,就站起来出去洗手,等老爷子回来,大家全都坐在桌旁,开始吃饭。

  “静涵啊,今天干活累不累?”陈氏挑了块肉放到静涵的碗里。这老太太疼孙子孙女,不像别的人家,当老的整天板着个脸子,就像人家都欠她似的。

  静涵赶紧说道:“奶奶,还是您吃吧,我不累,这点活不算啥的。我成天的满哪跑,一点也不觉得累。”

  陈氏看着自己的这个小孙女,这孩子从小就野,上山下河的,就没有她不敢的。如今大了,还是那样,不过倒是非常的勤快,整天往家里划拉东西。“这几天也没啥事了,让你娘带你们去镇上买点布和棉花回来,也该做冬天的棉衣了。今年给几个孩子做新衣服吧吗,尤其是静涵,别再总捡文翰的了。姑娘大了,总得穿点新鲜的,老是穿着男孩的衣服,不知道的,还以为咱家多了个小子呢。今年静涵他们弄回来不少的东西,今天有人来收,我就给卖了。别说,还真就卖了不少钱呢。那,这是卖东西的十两银子,给孩子们做衣服什么的,足够了,有钱就别委屈了孩子。孩子们渐渐地大了,咱家的日子会慢慢好起来的。”陈氏拿出来了几块碎银子,给了薛氏。

  薛氏接过银子,“行,那这两天我就去镇上买布和棉花,也到时候,该做棉衣什么的了。”家里这六个孩子呢,要做就得一起做,也不能偏了哪个。文成和文昌两个更是不能落下。

  志新看了一下老爷子,“爹,这几天趁着没下雪,我先去捡些柱脚。要是天气好,就把柱脚砸上,这样明年春天也能省点事。”

  老爷子点头,“行,你看着干就是。你这也干了这么多年了,啥都会了,以后这些事就不用问我,自己看着安排就行。”这老大不管哪样活,都会跟老爷子商量一下,问问老爷子的意见。

  陈氏突然想起来志明的话,“老大啊,你这两天先抽个空去县城一趟,把家里的棒槌送到老三的那个药铺去。老三跟药铺掌柜的说好了,比咱们卖的高一成的价钱呢,这样就能多卖六七两银子,留着干啥都行啊。”

  “哎,娘,那我就先去县城,柱脚晚两天也不要紧。”这买人参可是大事,要是去晚了,人家收了别人的可就不好了。

  大家吃过了晚饭,都早早的去睡觉了。静涵虽然说是不累,可是也有点懒懒的,躺在炕上没多会儿就睡着了。

  第二天,志新带着家里的四十多斤干货去了县城,而薛氏就带着静涵去了镇上。从村子到镇上也就用了半个时辰,静涵一看这镇上,倒是比春天的时候多了不少卖东西的人,一般就是卖些白菜土豆什么的。薛氏领着静涵来到一家卖布料的铺子,里面摆着各种各样的布料,有棉布,也有缎子什么的。

  伙计一看薛氏母女,就赶紧的迎了上来,“这位大嫂,是想买点布料做冬衣吧。过来看看,这里有新来的布料,颜色鲜活,布也厚实,可禁穿了。咱们庄户人家,要的就是一个耐用,是不是?”伙计领着薛氏母女到了棉布这边,让她们看看这些棉布。

  静涵听着这个伙计的话,对他可是佩服的不行,这买东西就得看人卖,不能来个人就让人家买贵的,关键是要适用才行。伙计介绍的这几种布,都够厚实,用来做棉衣的确是很好,就是价钱上略微的贵了些。

  薛氏看了看这些布,“小哥,你说的这些倒是不错,可是有点贵,能不能便宜些?”

  “大嫂,这一分钱一分货,咱们这铺子也是老字号了,从来不敢故意的抬价,这都是实打实的价钱,便宜不了。要是嫂子觉得这些贵了,我这里还有点去年的布,就是放了一年,颜色没那么鲜活,农家人穿着干活啥的,倒也行。”伙计说着,从柜台里面拿出了好几匹布来。


  (https://www.weishukan.com/kan/94092/4486633.html)


1秒记住唯书阁:www.weishukan.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weishukan.com